正文 中國家長十大硬傷(1 / 2)

權威家庭問題專家總結指出

生兒育女

作者:張傑

隨著“虎爸狼媽”紛紛在香港、美國出現,“中國式家長”開始讓全世界感慨。可以說,中國父母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龍的,但有些教育方式卻有待商榷。本期,《生命時報》記者采訪了3位權威家庭問題專家,總結指出中國式家長的十大“硬傷”。

1.動輒體罰。美國華裔教授蔡美兒曾在《虎媽戰歌》一書中介紹了她的中國式教育法: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在美國引起轟動。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一直在父母的控製之下,孩子很難超越父母。美國愛荷華大學心理學係研究員夏霽認為,與其打罵,倒不如言傳身教。家長在家不妨多把時間用在看書上,用家庭氛圍給兒女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知道要努力學習。

2.一味溺愛。溺愛也是中國父母常犯的錯誤。山東省中山心理治療與谘詢研究中心統計發現,在尋求心理谘詢幫助的家庭中,溺愛型家庭占70%~80%。這類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無條件接受,即使孩子做錯了,也要為其爭辯。但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段經典的話:“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北京師範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李君建議,家長一要停止溺愛,建立正常的家庭規則;二要分清是非對錯,不能盲目滿足孩子的要求。

3.物質刺激。考95分以上,給孩子買電動玩具;考進年級前三,獎勵100元錢;幫媽媽洗碗,給5塊錢……不少家長喜歡用物質激勵孩子,這個方法本身沒錯,但如果用錯了年齡段,用得過度,可能讓孩子變得貪婪、唯利是圖。李君說,對6歲以下的孩子來說,物質獎勵不可缺少。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應逐步增加精神激勵,比如多表揚、讚美。

4.隻養不教。瑞典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離婚對孩子可能產生巨大的負麵心理影響。河南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張玉娟說,隻養不教的家庭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極、孤獨自閉,人際關係敏感,難以交上朋友。這類家長要利用吃飯、睡前等時間和孩子聊聊學校的事,談談自己的見聞;還要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盡可能抽時間參加孩子的集體活動。

5.意見矛盾。為了孩子學什麼興趣班這樣的事情,不少爸爸媽媽不停地爭吵,讓孩子無所適從。比如爸爸說考90分就可以去公園,媽媽偏說考95分才行。這類矛盾型家庭在對孩子的管教態度上缺乏一致性,同一行為有時斥責、禁止,有時卻寬恕、勉勵。長期如此,孩子容易無所適從,做事難以決定,時間長了會出現焦慮情緒,甚至強迫症狀。張玉娟建議,父母雙方要統一目標和計劃,對孩子態度保持一致,對表揚與批評要有一貫性,不能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