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待遇、安全、生活及工作平衡等多方考量
熱門話題
作者:李沛珅
近日,美國權威排名機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告》基於待遇、薪水、安全、生活與工作平衡等多方麵考慮,評選出了“2014年全美最佳職業TOP100”。在上榜的100種職業中,醫療保健類占到了近40%。在前10位排名中,醫療保健類更是占據7席之多,牙科醫生、執業護士、藥劑師、注冊護士和物理治療師等均躋身前列。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告》指出,職業本身不分高低貴賤,但一些職業在待遇、薪水、生活與工作平衡和安全等方麵等確實優於其他職業。在前10位排名中,醫療保健類占據了7席之多。分別是排名第3的牙科醫生,排名第4的執業護士,第5位的藥劑師,第6位的注冊護士,第7位的物理治療師,第8位的醫生,以及排名第10位的牙科保健員。原北京朝陽區衛生局醫院管理中心主任丁曉燕告訴記者,這個排名說明了美國醫生優厚的待遇和地位,其主要原因還是源自對生命和健康的尊重。醫生作為給生命和健康保駕護航的角色,自然要維護好其利益。有了社會尊重和認可,醫生的社會地位也會較高。美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也給醫生的薪酬提供了保障。此外,美國醫生的工作時間和看診數量都有明確規定,避免了超負荷工作。
反觀中國醫生,在待遇、薪水、安全等方麵遠沒有如此可觀。本報曾就此與丁香園網站開展網絡調查,並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長沙、南京、西安、成都8個城市19家醫院進行問卷調查。從收入上看,參與調查的2183名醫生中,75%的人表示年薪低於4萬(即月薪少於3300元),82%的醫生對自己的收入不滿意;在工作時間上,近八成被調查醫生每天工作8~12小時,67%的人曾連續工作超過36小時。在社會地位和職業認同感方麵,中央電視台《時空調查》欄目的調查顯示,94%的人認為醫生的聲望比10年前下降了,71%的醫生不想自己的子女從事醫療行業。而在工作環境上,醫療需求急劇增長,醫患矛盾卻日益尖銳。
對於中美醫生待遇方麵的差距,丁曉燕認為,國內醫生收入水平較低與目前經濟發展水平有關。而且美國半數醫生每周工作45小時,看25~75個病人,國內則遠高於這個數。病人多,病人分配不均衡,導致大醫院病人紮堆,醫生下班也走不了。再加上職業風險高,使醫生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因此,政府有關部門除了要加大對醫院的投入,還應該在改革醫療衛生體製的過程中,製定對醫務人員的各種優惠政策,並且努力提高醫生的職業成就感和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