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湖城抗日好素材(1 / 2)

這時阮弼已年過古稀,兩個弟弟過世,他們的家小及兒女都靠自己這個伯伯養活。可為了保一方平安,他又一次舉起義旗:呼籲大家出錢修城。拿出巨資,號召大家捐款。

\t蕪湖人議論紛紛:一個徽商,為了蕪湖人民的安危,多次慷慨出錢出力,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見賢思齊呢?

\t大家被他的精神感動,一個全城捐款熱潮迅速掀起,不但商人出錢,而且百姓也捐款,三個月沒到,就籌齊了所有的經費。公元1581年,官府沒花一文錢,就建起了固若金湯的蕪湖城垣,而護衛著長街商鋪的西門城樓獨立翹楚,全是由阮弼獨自出資修建的,被朝廷譽為“百城之冠”。

\t百姓與官吏紛紛要求為阮弼請功,朝廷又頒敕功勳禮服賜予他。阮弼將近耄耋之年,須發全白,更顯示出一派仙風道骨。對於頒敕之旨,依然平靜如水地婉拒:“商人沒能力衝鋒陷陣,隻有捐款賑軍,與用生命保家衛國的士兵相比,不過隻是捐出了部分錢財,實在有愧,不該領取朝廷的賞賜啊。”

\t皇帝得知,頷首稱讚阮弼嘉言懿行、高風亮節,更堅定了要賞賜他的決心。隻是以名代物,改變了方式。按照明朝成規,民間凡年滿八十以上的老人,朝廷下詔賜爵一級。阮弼隻有七十九歲,朝廷為其破格放寬年限賜級,以示恩重,還將他名列榜首。由阮弼獨資修建的蕪湖西門城樓巍峨屹立,如譜寫一曲輕財重德的詩歌。於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弼賦門,勒石刻字,流芳百世,以示表彰。

\t“喬醫生說起來娓娓動聽,可見愛國愛家鄉至極。”聽完她的話,胡教授讚揚道,“這真是一個好題材,民眾的抗日更有積極的意義,你怎麼了解得這麼清楚?”

\t“實不相瞞,我家就住在弼賦門附近,上學放學都要往那裏過,剛剛懂事,父親就給我講這個故事,後來幾乎每年都講一次,聽得我耳朵都起老繭了。後來他幹脆就寫下了兩篇文章,要我背誦!”

\t胡教授稱讚道:“你父親也是堅定的愛國人士。”

\t“是啊!他冒著生命危險,把日本人南京大屠殺的照片衝洗了一套,讓我帶到重慶來,宣傳廳要出一本《日本侵華罪行錄》的畫報,正好用得上這些圖片。”

\t“也就是詹姆斯從南京帶出來的血證吧。”

\t“是的,我們一起到重慶來的路上,他還問我要這個材料哩。”喬子琴微微一笑,“我對他說謊,說在路上掉了。”

\t胡教授也笑了:“你這個丫頭,居然也會說謊。是為了討好你的金龜婿,好讓他立功?”

\t喬子琴臉紅了,像在長輩麵前撒嬌一樣,扭扭身子,不好意思地說:“才不是呢!還有她父親拍照下來的英國記者寫的日記,我帶過來交給政府部門,不是為了給誰臉上貼金,而是為了拯救他父親。”

\t聽喬子琴這麼一說,胡教授十分讚賞:“你真是個好姑娘,樓澋有你這樣的心上人,是他的福氣呀!”

\t“還福氣呢!卻有人當我寶器——”

\t她用了一句四川話自嘲,胡教授笑起來了:“哪裏是寶器?是女君子啊。這是個好題材,以你的家鄉為背景,你給我提供一些背景材料吧。”

\t“既然寫民眾抗日,可能市井生活更合適一點。”喬子琴說,“我一直在外麵讀書,江龍這方麵可能了解更多。”

\t“是啊!碼頭工人可以作為一個角色。”副教授說。

\t“還可以寫個孩子,”喬子琴笑道,“您家也有雛形。”

\t“嗬嗬!我們家的兩條龍啊,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恐怕不會演戲。”

\t喬子琴抿嘴一笑:“我倒認識一個可做小演員的,就是鍾家的小少爺。那孩子,不僅長得英俊,渾身都是戲,又有文化,有教養,就讓他演阮弼的兒子如何?”

\t胡教授想了想說:“我可以塑造一個熱血少年,親眼看見父親被倭寇殺害了,到湖城來搬救兵……”

\t正說到這裏,院子門敲響了。喬子琴說:“可能是胡媽媽回來了吧!我去開門,您好好休息。”

\t她走到院子門口,心生警惕,從門縫裏麵往外看一看,是詹姆斯來了。知道他在和胡教授合作,一點也不意外,打開門,還用英語說了一聲good morning。

\t正是詹姆斯。沒有中英文字轉化的負擔,詹姆斯采訪的內容很多,效率提高一倍不止,除了每天采訪的材料,他還準備把護送血證的經過寫出來,一定比小說還要精彩,這就不需要打草稿了,隻要到胡教授這裏口述實錄,讓他用漢字直接寫出來就行,但可能比較費時間,因此他一大早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