廳長沉吟了一陣,說,重慶的圖書館在北碚,那還是盧作孚先生建立的,離我們市中心有100多裏路,去一趟也不方便。關鍵問題是,南京的抗倭鬥爭是失敗的,用它來表現可能不太合適。
\t“啊?怎麼回事啊!”胡教授是教中文的,隻知道有那麼回事,還不知道具體的情況。
\t廳長說,這群倭寇人數並不多,卻有極強的戰鬥素養,其武藝之高簡直令人不敢相信。
\t詹姆斯不明白:“什麼叫倭寇?”
\t“倭寇,是東南亞人們對海盜的貶稱,多來自日本,也有中國及外國的亡命之徒,他們橫行海上,殺人越貨,也有深入大陸燒殺搶劫的……”廳長給詹姆斯介紹道。
\t“那是什麼時候的事?”
\t廳長博聞強記,娓娓道來: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六月七日,浙江杭州灣南岸上虞縣居民正在納涼,海邊不知何時停靠了一隻外國船隻,那船突然著火了,下來一百餘多倭寇開始了入侵我國東南沿海的行動。他們兵分兩路,其中一支部隊往西北而來,以凶殘的手段和機動靈活的戰術打得明軍措不及防,節節敗退,竟然穿越績溪、涇縣到了南陵……
\t“人數不多呀,”詹姆斯問,“能比當今日本軍隊更厲害嗎?”
\t“從明代那個冷兵器時代看來,兩相對比,倭寇與明軍的對抗也是以少勝多,但是更加強悍。”廳長說,“就以他們在南陵縣與明朝軍隊的一場交鋒為例,當時,各地的明軍都趕來支援,然而,當明軍們對倭寇萬箭齊發之時,這些倭寇竟然麵無懼色,反而空手接住明軍射來的箭矢,動作靈活,在箭雨中來回穿梭,毫發無損!明軍們見此情景,又驚愕又害怕,很快就軍心渙散,各自逃命了。”
\t胡教授更關心劇本怎麼寫:“原來,我們現在的某些國軍也是有傳承的呀。那南京抗倭的戰爭是怎麼打的?”
\t“這群倭寇逐漸逼近南京城,南京兵部尚書張時徹嚇壞了,以為千軍萬馬即將到來,奏請在城周圍增兵,可是此時各地都有倭寇肆虐,又能分出多少兵力回援南京呢?在一片人心惶惶之中,這群倭寇終歸還是兵臨南京城下了。江寧鎮指揮朱襄、蔣升二人,率領三百多明軍在城外的櫻桃園駐紮,探子報來,倭寇隻有一百多人,明軍大喜,準備一舉擊潰倭寇。”
\t其餘兩人都問結果如何?廳長搖頭也有幾分儒雅:“正是夏天,天氣酷熱,士兵們穿著厚厚的盔甲忍耐不住了,紛紛脫掉盔甲,跑到樹蔭下乘涼,有的居然光著膀子歇息,有的居然玩起了擲骰子的遊戲。”
\t兩個指揮無法禁止,正在焦急之時,來了幾個乞丐,就問他們看見倭寇沒有?那幾個討飯花子說我們從東邊來,一個也沒看見,估計還早得很。
\t明軍們愈發鬆懈了,哪裏知道,這些乞丐就是打先鋒的倭寇,一聲口哨響起,幾十個倭寇揮著日本武士刀殺了過來。他們“便旋如風”,左右砍殺,明軍們早已脫了盔甲,毫無防護,被砍殺得滿地打滾,即使僥幸逃脫的,也陷入了溝渠之中,倭寇們就用火藥將這些明軍活活炸死。
\t結果朱襄戰死了,蔣升負傷了,幾百個明軍覆沒。城中軍民再也不敢出城與倭寇迎戰,緊閉城門,僅以火銃還擊,卻也沒打中幾個,倭寇毫發無損,又殺死了八九百南京軍民。而倭寇的首領卻打著黃羅傘蓋,騎馬在城樓下耀武揚威。
\t廳長介紹完了,長歎一聲:“胡教授,事實就是這樣,我們不能違背曆史,但如實寫出來,又長敵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怎能鼓舞我們鬥誌?”
\t胡教授聽了趕緊申明,這樣的曆史劇不能寫,再回去想想別的題材。
\t回到家裏心裏悶悶的,日夜思考,為民族的災難深重哀痛,也為自己沒想到好的曆史題材著急,夜不能寐,早飯之後打算提筆,又不知如何動手。心血來潮,突然就犯病了。
\t聽到這裏,喬子琴笑了:“胡教授,為這事著急呀,您怎麼不問我?”
\t“您也寫劇本?”
\t“不是,我知道抗倭取得輝煌勝利的、值得歌頌的抗日英雄的地方,也是在明朝發生的事。”
\t“哪裏?”
\t“在我的家鄉,湖城呀。”
\t躺著的胡教授搖頭:“廳長已經給我講過,湖城那裏明軍失敗在先……”
\t“您說的是南陵之戰嗎?那的確是慘敗。”喬子琴說,“蕪湖之南,大片房屋被燒,許多軍民被殺,一片煙火。蕪湖得知,縣丞陳一道父子率領驍健力戰獨進,沿著泥濘的道路迎戰敵人,卻在南陵全軍覆沒,父子倆不幸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