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這個主題形象,要抓形態、抓變化、抓情趣,要充分體現荷花的嫵媚和嬌豔。荷葉要求不刻板、不機械,重靈活、重發揮。”
講了最後這幾句,四福長出一口氣,如釋重負。
刻......
花手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剩下就是火頭三的玩火絕藝了。
……
古代鈞窯所謂“入窯一色,出瓷萬般”,其道理於定窯的窯變現象類似。
要知道,仿古不類似於普通的燒窯。南怪所言極是:隻有還原了當初的一切燒造環境,才能真正仿製成功。
世傳黑定、紫定、紅定之說,其實並非色定中有這專門釉色配方,而均為特定氣氛條件下的窯變。
這個道理,玩古搞鑒定的大家心裏都清楚。
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其實,在通常情況下,溫度在1280度左右時,黑釉如點漆,沉著穩重,光澤厚實,細察釉麵呈橘皮狀;溫度在1290度左右,釉色由原來的黑色趨向紫色,俗稱醬釉;溫度升高至1300度左右,開始由紫色變紅褐色或紅色,此即所謂史載的紅定。
眾所周知,色定中紅定最是名貴。色紅純正而又體形完美,尤為稀少。從黑定、紫定到紅定,這是靠煆燒而完成的。說到底,這便就是火的藝術了。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其實世所名貴的紅定,其燒成並非窯工刻意促就,而是一種天才般的偶然。
倘若用現代儀器,固定了溫度曲線來進行燒製,很可能就是舍本逐末。失敗的後果,全然是可以遇見的。
古代燒窯,看火全憑一雙眼睛。優秀的燒窯師傅隻要一看灶堂裏火的顏色,就能立即說出窯內溫度;看看灶膛火炭的分布就能準確地說出窯爐什麼部位燒生,什麼部位過火。
這種具有一手看火絕技的師傅便就是俗稱的“看色先生”了。也稱為“窯眼”。
古代各大窯口的生產出現了空前規模,所以優秀的看色先生在窯場中是非常受擁戴的。
舉個例子:家有瓷窯幾座,雇工數十或十數人,必須專門雇一“窯眼”,抑或說小戶人家隻一座窯爐,雇不起專屬於自己的“窯眼”,但在高溫階段或停火時也必須請“窯眼”來,以定奪高溫階段的爐火處理及停火時間。
要知道,過去沒有工程師或是高級調配師,沒有“高溫計”和“熱電偶”等測溫儀。幾百上千年的窯場燒製生產史,全靠這批“窯眼”來把脈定論。
可以說,火的藝術在他們眼中或手中揉搓有致,把玩得當,成多敗少。
火頭三顯然便就是這種已隨著科技進步而逐漸“消逝”的專門職業人才。
“其實古陶瓷的燒製如同……”火頭三撓了撓頭,關於燒成一技他倒是真沒什麼可給大家講解的,當年師父南怪就是讓自己從蒸饅頭當中感悟的。
“燒窯如同蒸饅頭?!”
“嗯?”火頭三懵鬆的睡眼陡然開闔,眼彎內精光一閃即逝,將視線停留在開口說話的唐英身上。
唐英被他看得心中發毛,剛剛想也不想就把腦子裏突然冒出來的這句話說了出來。可被激了這麼一下,又記不起這個怪論,自己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聽誰說的。不過,有一點兒可以肯定,這絕對不是自己憑空就能想出來的。
“你們別看著我,我現在也想不起來,在哪聽過這麼一句話……”唐英一時間成了場中的焦點所在,心裏是又羞又急,突然抬頭看到站在自己側前方的言若海表情怪異地摸了摸鼻子,心中霎時一動,“言哥,對,當初言哥在南山別墅,‘蒸饅頭大賽’時候,他就是這麼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