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淮這一番話一語雙關,既賣了張魯一份人情,有給他壓上了一副擔子,把全城軍民的命運都壓在張魯身上。你張魯如果投降,這滿城的百姓自然因你安然無恙,但如若不降,一旦打起仗來刀劍無眼的,死傷的軍民那就是你張魯的罪孽了。

話說到這個份上,張魯還有什麼好說的?他雖然一開始舍不下漢中這一攤子基業,可相比起來終歸是保全身家性命才更重要,郭淮兵馬一到城下,張魯其實就沒打算抵抗,開場說那些嘴硬的話,不過是給自己保留一些顏麵罷了。

現在郭淮麵子裏子都給了,不僅留他一命,還會請張遼給他爵祿封賞,張魯心裏感激,臉上卻故作遺憾的長歎一聲道;“罷了罷了!不是我張魯不願於南鄭能共存亡,實在不忍見戰事一起,滿城百姓因我一人受難,諸位不必勸我,即刻準備印綬戶籍,隨我出城向郭將軍請降。”

張魯手下的官員也不是傻子,聞言齊齊應諾,連一個勸張魯抵抗的都沒有。估計這會誰都能看出來,抵抗?還沒能張遼大軍攻進南鄭,敢說這話的人就已經先被自己人生吞活剝了吧。

張魯當即打開城門,率一眾文武官員出城向郭淮請降。郭淮不敢自專,進城後好生安撫張魯及其帳下文武官員,命人在四門張榜安民、又封存府庫賬冊,另派人飛馬往漢水向文遠奏報。

文遠剛渡過了漢水就接到了郭淮的捷報,沒幾日就趕到南鄭,大軍中途經過沔陽。楊任、楊昂兩兄弟聞南鄭淪陷,張魯歸降,二將也出城來降。文遠溫言安撫,封二將為列侯,就命二人留在帳前為將。

進入城中,張魯再來參拜,文遠命人收了戶籍賬冊,當即表奏張魯為前將軍,新安候,其餘原有大小官員也依次各有封賞。

隨後沒幾日,顏良等幾個將領也領著陽平關關內關外的十幾萬大軍趕到南鄭,至此,三路兵馬二十餘萬戰輔兵齊齊在南鄭彙聚。

內政方麵,文遠也沒有閑著。在進入南鄭之後,文遠就以漢寧太守印綬招安鄰近縣邑,不出半月,漢中全郡九個縣邑盡數歸降。這裏不能不提一提漢中的內政狀況,因為常年沒有受到戰亂兵禍的影響,加上張魯在漢中頗具人望,漢中社會安定,人口很不少!僅僅一個郡的規模,就有人口近四十萬,幾乎比的上中原半個州了!

張魯歸順,穩定漢中並沒有花費文遠太多的精力,一切都在平穩的過渡,這些都是郭淮勸降的功勞。文遠也沒有食言,等三軍聚齊親自給郭淮擺宴慶功,好是一番褒獎封賞。

不過也並非所有事都一帆風順,半月之後,派去招安南麵縣邑的官吏來報,說司馬懿不肯投降,而是領兵強行挾裹了數萬漢中百姓,投靠到劉備帳下去了。

這個消息,無疑把文遠的目光再度吸引到西川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