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 六大戰兵(1 / 2)

建安三年正月,大將軍府正式下發整軍公文,擴充軍伍。

擴編最大的首先是五大戰兵,呃,應該說是六大戰兵。除了原有的五大戰兵之外,因為情勢需要,又增添了一支純戰兵組成的軍隊。這其中:

趙雲任前將軍,領冀州都督,統領冀州軍團,麾下偏將軍呂曠,裨將軍呂翔,軍團駐地設在黎陽,蒼亭一線,俯視兗州。

張頜任左將軍,領青州都督,統領青州軍團,麾下偏將軍管亥,裨將軍韓瓊。軍團駐地設在臨淄,守衛青州,劍指徐兗二州。

太史慈任右將軍,領司隸校尉,統領司州軍團,偏將軍眭固、裨將軍呂威璜。軍團駐地設在洛陽,拱衛三川,虎視四方。

郝昭任後將軍,領幽州都督,統領幽州軍團,偏將軍裴元紹、裨將軍蔣義渠。軍團駐地設在易京,鎮守幽州,北禦胡虜。

麴義任討虜將軍,領並州都督,統領並州軍團,偏將軍於毒、裨將軍李大目。軍團駐地設在雁門,與郝昭遙相呼應。

這五支軍每支編製戰兵滿額為三萬零四百人,又細分為左中右三衛,每衛一萬部卒,設射聲營、先登營、龍槍營、輜重營,分別為弓手、牌手、長槍手,輜兵。每營兩千人,輜兵三千人,除輜重營外,每營各有輕騎一百人,以作傳遞消息之用。每衛另獨立配置輕騎五百,歸衛軍主將直接統領,軍團另有騎兵一千,歸軍團主將直屬。

這些戰兵軍團不受地方轄製,隻聽命於大將軍府、可獨立作戰,而且一旦出現戰事,所轄州郡的輔兵也要聽從軍團主將的征調指令。

而作為文遠曾經直屬的中軍,較其他幾支戰兵也有了較大的擴充,中軍分為左右兩衛,呂蒙任虎威將軍,統領中軍左衛,副將魏延、陳武。顏良任龍驤將軍,統領中軍右衛,副將張顗、王淩。

這兩衛各有兩萬部眾,這兩支軍戰時出戰,平時則駐紮在鄴都左近,拱衛都城。

此外由於占據了幽並二州,取得了穩定的產馬地,文遠的騎兵部隊也獲得了極大的擴充,除去七支兵馬配備的近兩萬騎兵之外,驍騎營的建製也向提升了一步,擴充至一萬五千人,其中一萬騎兵,五千輜重兵。由驍騎將軍徐晃統領。

而一向擁有禁衛軍性質的玄纓衛也被分成兩部,由於重裝騎兵的大量裝備實在不符合實際,文遠隻能將之徹底分成左右兩營,一營為中壘營,三千名清一色的重甲步兵,由中壘校尉越兮統領,一營為破軍營,三千名重甲騎兵,主將為破軍校尉烏蘭古。

這樣一圈擴編下來,文遠麾下的戰兵隊伍陡然膨脹至二十餘萬眾,以如此的規模應付日後的戰局應該足夠,各州城郡城另有次一級戰輔兵混編的郡兵三千人,此外河北四周、司州洛陽、河內五百多個縣視情況各有三百到一千衛軍、屯田並,算下來,文遠麾下一共有戰輔兵馬五十餘萬眾!

和之前相比較起來,文遠可謂是一口氣擴充了十幾萬兵眾,增加的兵員幾乎都在戰兵一頭,輔兵、屯田並的數量幾乎沒動,這主要是取決於經濟狀況的逐漸改善,這些年來,冀州青州都沒有遭受太大規模的天災人禍,以這兩州為根基,糧食儲量和百姓生活已經漸漸趨於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