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兵勢如火(求訂閱)(1 / 2)

不過,清軍的進攻也就到此為止了。

不久後,寧波和杭州的華夏軍就湊出五千人馬,快速行進到上海地區,與縣城外的一萬清軍發生激戰,最終消滅大部分敵人,隻剩下一小部分幸存的退回蘇州去。

接著,華夏軍就有條不紊地接手上海縣,封賞參加起義的幫會頭目,收編其底層人員,整合周立春等農民武裝,將上海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

天地會的陳錦華和秦日綱親自到上海,安撫小刀會的人員,然後大肆散發檄文,表示天地會對上海發生的起義負責,試圖將占領上海的功勞攬到天地會身上。

事實上,上海發生起義後,最高興的還是這兩位天地會大佬。

在華夏軍起義之後,天地會一直是有些悲催的,作為堂堂天下第一大幫,數百年來反清武裝運動的主力推手,實力不如混元宗和三元觀兩個後起之秀,以聲勢和地盤而言,也不如後來才起兵的廣西魔教。

魔教雖然起兵較晚,但一起兵就占領一個省,聲勢浩大,可比隻占海南島三分之二地盤的天地會給力得多了。

天地會出來攬功勞,起義的小刀會成員也的確跟天地會有各種各樣的關係,混元宗和三元觀自然不會出來打擊別人的積極性,在各種公開場合對天地會給予高度讚賞。

當然,以這兩個門派一向追求實利的德行,也不會就此將上海這個重要地方讓給天地會治理,隻是會在政策上允許天地會更多參與到對地方的治理。

在各方齊心合力之下,上海周圍地區迅速平定下來,成為華夏軍的外圍地區,也是華夏軍和江蘇清軍作戰的緩衝地帶。

有上海縣的起義做榜樣,對華夏軍的好處是多種多樣的,至少杭州周圍的幾個州都迅速穩定下來,民眾開始更多接受華夏軍替代清廷的現實。

在這種情況下,福建和浙江的清軍就幾乎湊不出一支拿得上台麵的軍隊來,失去對杭州地區的進攻能力,華夏軍首先要防範的對象也從閩浙總督麾下的部隊,變成來自江蘇蘇州和南京等地的兩江部隊。

為了進一步將戰線推進到北方,加強緩衝地帶的作用,李仙和王九玄、陳錦華等人商量一番之後,便決定湊出兩萬兵力,對蘇州展開攻擊。

進攻蘇州,從吳淞江和長江都可以調兵船過去,而且上海此時變成了大後方,華夏軍也能聚集更多兵力,更放心地攻打蘇州了。

蘇州本來也有數千軍隊,加上從常州、南京等地召來的援軍和本地臨時招募的壯丁,守城軍隊達到六七萬人,單從人員數量上看,並不在下風。

不過,華夏軍通過前幾次的戰鬥,對攻占這種傳統城市有了很多心得,用炮兵壓製城牆上的火力,然後派工兵在牆根挖掘地道,埋下炸藥爆炸,很快就將還算完善的蘇州城牆拆得七零八落,然後用重兵快速突入進去。

守城的清兵見勢不好,大部分都打開城門逃跑了,以華夏軍軍隊火力強大,但人員數量卻較少的情況,卻也沒法把蘇州城四周全部圍上,隻能眼睜睜看著大部分清兵開城門逃跑,最多隻能從後掩殺一番,俘虜和消滅盡量多的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