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豆瓣:生活的發現者(2 / 2)

不得不以豆瓣電台為例,連楊勃自己都稱其為“豆瓣核心技術最完美的展現”。

打開豆瓣FM,一首歌放出來,可以直接跳過那些不喜歡的,也可以用點擊紅心的動作表示喜歡,或者直接丟進垃圾桶再也不聽。這是電台更了解聽者喜好的簡單方式,通過與聽者的這種交互模式,使算法推薦的發揮越來越準確。

剛組建豆瓣音樂時隻有幾個人,都是從原來的豆瓣大團隊拆分出來,其實並沒有新團隊的感覺,但麵臨的挑戰又很大,因為當時產品技術各線幾乎都是單槍匹馬,想做的事情卻很多,有種重新創業的感覺。

通過分析5年間積累的用戶音樂偏好,音樂團隊設計出一套複雜的基礎算法:

用“用戶歌曲矩陣”的傳統方法,計算和每首歌近似的歌曲集合,並依次作為核心數據,然後為每個用戶維護一個線性的播放列表,每當用戶對一首歌曲給出正向反饋,係統會取出與這首歌相似的歌曲列表中的幾首,插入用戶當前的播放列表。反之,如果一個用戶點擊“跳過”或“垃圾桶”,係統會從這個列表中刪除那些與這首歌相關性高的歌曲。

反複測試中,他們也發現還需要補充一些策略。針對刪除同一個歌手的歌曲,或是連續點擊喜歡或跳過的用戶行為,進行特殊建模,根據當前時間推薦不同曲風的歌曲。另一方麵,加強針對同類用戶對比的算法來提高效率。

基於這一切努力,豆瓣猜的終極目標是這樣的:每天你打開豆瓣,滿眼看到的都是各類你會感興趣的新東西。我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一起讓這個畫麵成為現實。而豆瓣電台就是一個實驗,選擇了網絡收聽這種最簡單的模式,把複雜的邏輯和計算隱藏在後台,采用個性化推薦技術作為核心的算法,呈現給用戶最易用的交互和體驗。

跟著用戶走

當用戶達到一定數量,內容更為生活化之後,楊勃發現依靠機器完成的算法推薦遠沒有用戶推薦的效果好,於是核心能力慢慢轉化為對用戶需求的分析和挖掘。

在這個過程中,對數據的挖掘與認識,不僅幫助豆瓣給用戶推送更精確的內容,更推動了一係列好產品的出現。正如豆瓣從不認為,是他們打造了豆瓣的氛圍和方向,而恰恰是用戶一步步帶著豆瓣成長成為今天的模樣。

半隻腳踏入商業化的購書單功能,就是如此而來。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從推薦、發現的決策參考到達成購買,是一個完整決策行為的流程。豆瓣提供購書單的比價、購買鏈接功能,在楊勃看來,完全是順勢而為的事。

也正是這些基於後台用戶行為數據,推動豆瓣在分析過後做出上線電商導購平台“東西”的決策。“我們一直期待能夠做出這樣的一款產品,它簡單、好用,他熟悉每個使用者的脾氣秉性卻又和他們保持距離,它能夠給每個使用者貼心的服務同時又能夠聚合機體的智慧,它在各個場合之下,都能夠提供完美、一致的體驗。”在豆瓣電台一周年時,王守崑這樣說道,同樣能體現豆瓣麵對商業化產品的心態。

數據的價值,在楊勃認定豆瓣做“推薦”時就已經被高度重視。在豆瓣,每一個用戶的背後,都存放著一個持續擴大的專屬數據庫,隨著數據庫所覆蓋的興趣圖譜不斷擴大,更精準的推薦使用戶對內容的接受程度也會越高。而這正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競爭的最激烈一環,慢豆瓣會迎來厚積薄發的一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