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學在會計專業統計學課程中的應用
財會教育
作者:楊金玉 王海霞
摘要:統計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完善統計學實踐教學是目前高校會計專業一直以來都在積極探索的課題。充分明確統計學案例教學的目的和特點,探討統計學案例教學的實施和應注意的問題,對提高會計專業統計學實踐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案例教學 統計學 課程 應用
案例教學法是20世紀初美國哈佛商學院倡導的一種具有突出教學效果的實踐教學方法,已廣泛應用於會計專業各門課程的教學中。統計學作為高校會計專業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案例教學是會計專業統計學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有效運用案例教學,直接影響到統計學實踐教學的效果,關係到統計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明確統計學案例教學目的及特點
統計學案例教學是指在教學中,教師以案例導入所講內容,圍繞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知識講解,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所學的統計原理和方法,對案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對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最終解決案例中的問題的活動過程,是一種模擬統計實踐過程的實踐性教學活動。
(一)統計學案例教學的目的
1.培養學生必備的統計思維。正如著名學者Wells所說“統計的思維方法會成為效率公民的必備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統計學的邏輯思維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是統計學的目標之一。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下,學生的統計思維較為缺乏,往往是學完了統計學課程,仍然不會用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實際中的問題。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麵對客觀現象的各種數據表現,要善於利用統計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用所學的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調查、整理和分析,發現數據內在的數量規律性,從而進行科學的統計預測和決策。
2.提高學生熟練運用統計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各種典型的案例都是源於社會經濟的實際問題,通過案例教學,分析和討論案例成功或失敗的經驗和教訓,使學生從傳統教學中的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從“理論的學習者”轉變為“實踐的創造者”,並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經驗的學習,引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等,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強化學生運用計算機處理統計數據的能力。統計學是一門信息量大且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實踐中需要處理的數據繁多、計算複雜,必須借助於計算機和統計軟件計算出結果,才能利用計算結果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常用的統計軟件SPSS、SAS、EXCEL、EVIEWS等具有完整的統計分析工具、較強的模擬工具和作圖功能,既能實現對現有數據的統計處理,又可以進行各種數據模擬和試驗,生動、直觀地展示抽象的統計公式、原理和分析結果。通過案例教學,教會學生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軟件,在掌握統計方法和原理的基礎上,學會使用計算機和統計軟件進行較複雜的計算分析。
(二)統計學案例教學的特點
案例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不佳的缺點,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有其自身的優勢。
1.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統計學的信息量大,內容複雜,表現為一是統計學的概念比較抽象;二是統計原理與數學關係密切,推斷統計部分許多公式需要有微積分、概率論等數理知識;三是各種統計分析方法有其特定的應用條件和分析步驟,使統計學成為了一門難學的課程,學生普遍感覺枯燥無味、難學難懂,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足。案例教學對實踐活動進行真實模擬,將抽象、枯燥的理論結合真實具體的案例進行講解和分析,既給了學生自主表現的機會,又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討論中學習統計學的原理和方法,主動參與,積極討論,學生之間相互啟發,提高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傾聽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2.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講授法注重統計理論和方法的講解,學生處於被動地位,案例教學法立足於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案例將分散的信息、複雜的情景加以描述,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通過對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調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對其中的有關信息進行整理,積極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在獨立摸索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統計案例教學使學生從學習者轉變為問題的解決者,學會了利用資料來思考、研究並作出判斷,在分析案例過程中充分鍛煉自己的思維及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