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玉到得南徐時,攸忽一年又過,因赤壁之戰後東吳兩麵用兵,故南徐也較以往冷清了些。淩玉打聽得華佗住處,便徑自來尋。卻見山坡背風處低低矮矮幾間茅舍,甚是幽靜,及至近前,又無甚名堂,淩玉隻當錯入了農家,誰知裏麵小童已迎了出來,道:“華先生今日入山采藥去了,要過兩日才得回來,姑娘若是瞧病,等後日再來吧!”這分明就是華佗居所!
淩玉不由心中納悶,堂堂一代醫仙,卻居於如此名不見經傳的幾間普通茅舍之內。無奈華佗不在,淩玉隻得與小童說明狀況,在草廬內暫時住了下來,每日除了練武、禪定之外,便與兩個小童一起晾曬藥草,偶爾也入藥房翻看些書籍,所幸的是藥房內藥書甚多,《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歧黃》、《靈樞》等,淩玉一邊翻看藥書,一麵與白日裏晾曬的藥草相互印證,倒也識得了幾味草藥。
三日後淩玉又一個人在藥房內翻看《歧黃》,忽地走進一人來,體型略寬,以闊巾束發,飄幾縷長須,笑道:“姑娘對這些醫書倒是頗有興趣!”
淩玉實不想此人便是醫仙華佗,智聖孔明,謫仙似的人物,誰曾想醫仙華佗,孔明師兄,竟是如此平凡親厚的男子!
“華先生,未得到你的允許便私入藥房,還翻看你的藏書,淩玉實在慚愧!”淩玉忙還禮道。
華佗笑了笑,道:“無妨!這些醫書,本是要多多流傳開來,方是醫者之願,若當個寶貝似地供起來,隻怕傳不了幾代,便絕滅了,豈不是白費前人萬般心血嗎!”
淩玉不想華佗如此看得開,忙讚道:“醫仙之名,果然名不虛傳!似這些醫書經典,天下醫者,誰能如先生般看得透徹!”
華佗笑道:“淩姑娘見笑了,師弟的信我已看過了,不知姑娘可肯揭下麵紗讓我一觀呢?”原來華佗一回來,小童便將孔明書信替淩玉呈了上去。
淩玉也不遲疑,摘掉了麵紗,道:“這疤痕可能平複?”
華佗看了看,道:“我隻能替姑娘將這疤痕黯淡五分,餘下五分卻無能為力,平複如舊卻是絕無可能了!”
淩玉笑道:“其實這些疤痕倒也無妨,隻恐嚇到了別人!”
華佗笑道:“姑娘果然是奇女子,若姑娘有些心境,我可再將疤痕黯淡兩分!隻不過,要想將疤痕消淡,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隻能委屈姑娘在這裏住下了!”
“如此更好,我也可以趁機向華先生學些醫術了!”
果不其然,第二日華佗便送來些藥膏,讓淩玉臨睡前塗抹,還說暫時先用這些,等過些日子尋了藥草再配新的藥膏。如此,淩玉便在藥廬安頓了下來。每日常隨華佗看病醫人,將各色草藥認遍,倒成了華佗的得力助手。
而淩玉此時才發現原來這幾間四舍的前後左右,甚至連不遠處的溪邊都長著難得一見的藥草,而華佗見淩玉天資聰穎,又頗努力,也樂得傾囊相授,把自己多年的行醫心得並各色醫書的詳解一一相告!
如此一個月下來,淩玉便和華佗商量著一同進山采藥,華佗本待不允,但淩玉執意相從,也隻能作罷!
好在淩玉雖極少入山林,但好在武功極高,反應又極敏銳,倒了成了華佗日後上山采藥必不可少的幫手!於是在江左的山野中,經常看到二人背背藥筐,臂挽藥囊,手攜藥鏟,腰懸藥袋,往來於山崖深穀間!
這日兩人又入山采藥,淩玉見華佗攀崖越澗,穿林入穀,十分迅捷,忍不住詫異道:“華先生明顯不曾習武,怎地身體反應如此迅捷靈敏?”
華佗笑道:“這一來可能是這山林裏的路我走得慣了,二來可能是因為五禽戲!”
“五禽戲?”
華佗見淩玉一頭霧水,方解釋道:“我每嚐入山之時,常見一些鹿、猿等動物穿樹度林甚是輕便,便細心揣摩了它們動作,創了這五禽戲出來,包括虎、鹿、猿、熊、鶴五套動作,沒想到每日練習下來,便覺身手愈加靈便。”說著又做了兩個鶴的姿勢,一個白鶴展翅,一個鶴鳴九皋與淩玉看。
淩玉又驚又喜,道:“先生真有心思!想來這套動作既能拿來強身健體,便也可拿來進攻製敵!怪道先生天天寅時總會在溪邊呆上半個時辰,原來是修煉獨門秘技去了!”
華佗哈哈一笑道:“姑娘想學,等回去了我教給你便是!我隻怕有些動作姑娘家做起來不太雅觀!”
看看已近晌午,兩人從山澗中捉得幾尾魚烤來吃。說到吃,淩玉便不得不佩服華佗手藝,荒郊野外竟能作出諸多美味來,二人一點也沒挨餓受累,連帶著淩玉的手藝也突飛猛進起來!
如此又過得月餘,便有消息傳來說孫權業已罷兵從壽春趕了回來,東吳雙雄之一“鎖魂戟”太史慈也在這次壽春之戰中中了誘敵之計,不幸死於敵將張遼之手。而馬上又到了雲中老人的祭日,華佗每年此時均會回荊楚之地,老人墳前拜祭老人,故此留淩玉一人在藥廬,帶著兩個小童便飄然去了。
------題外話------
對不起,今天更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