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點評:潘泓
作品點評
劉南陔
碼頭腳夫
上貨下船都用背,南風吹了北風吹。
花天酒地尋歡者,誰見江邊人一堆。
清平樂·村婦腰鼓
禾場如沸,鼓點聲聲脆。紫襖婆姨花帶妹,拉起秧歌樂隊。 小康進駐農家,引來喜鵲吱喳。免賦扶貧禁碼,枝頭風景無涯。
清平樂·農家端陽
香蒿如倩,莓子方紅豔。芡實蘆芽才上宴,笑語歡聲滿院。 插秧才出田坡,這邊又喚鋤禾。翁婿偷閑暢飲,還哼南曲新歌。
點評:劉南陔先生是湖北文壇久負盛名的大家,先生執教、為文,皆有斐然之績。就劉先生的詩作看來,他往往把著眼點放在平民身上,用清淺的文字表達深沉的文人關懷,寫出了許多質樸但能引人共鳴的華章。泥土氣息,文人情懷,這是我捧讀他的詩詞作品的一點體會。《碼頭腳夫》起筆寫腳夫勞動的艱辛狀況,第二句用天氣烘托腳夫勞動的惡劣環境,後二句在前麵充分鋪墊的基礎上,筆鋒一轉,用有力的問句收結。我讀到這首七絕,眼前出現兩幅場景,一個是腳夫勞作的場景,一個是詩人對著這個畫麵,滿懷愴楚發而為詩的場景。由此我聯想到了前人的《蠶婦》《鋤禾》。《碼頭腳夫》和這兩首詩一樣,關注的都是勞動者,都傾注了作者的深情,也都代勞動者發出了強有力的呐喊。
文字質樸平易,詩詞章法運用嫻熟。起承二句,環境交代得清楚,特別是第二句,我的理解,南風、北風,既是寫氣象,又是寫節令。南風吹北風吹,既寫出了勞動者是在風雨中勞作,更點明了勞動者是一年四季都是如此。而作品的後二句,也用了《蠶婦》《鋤禾》轉結的手法。處於聲色犬馬、花天酒地中的人,當然看不到江邊的這“一堆人”。作品在這裏發議、設問,自然而然,力從中來。
以文人情懷為意,以平民口吻為文,熾熱情見焉,赤子心見焉。
如果說,七絕《碼頭腳夫》是為勞動者呐喊的話,兩首清平樂《村婦腰鼓》和《農家端陽》則是為生活歌唱。
這兩首作品,有大場景如“禾場如沸,鼓點聲聲脆”,“插秧才出田坡,這邊又喚鋤禾”;有細場景如“紫襖婆姨花帶妹,拉起秧歌樂隊”,“翁婿偷閑暢飲,還哼南曲新歌”;有實寫如兩首的上片,有虛寫如“免賦扶貧禁碼,枝頭風景無涯”,大、小、虛、實皆具,聲、色、味(泥土味)皆具,境、情、事皆具,這諸多元素意象,有機地組織在一起,形成了兩幅新農村的生動畫麵。而描寫這兩幅新農村新生活生動畫麵動力,則是出自作者的欣然心情。
詩,可以歌,可以怨,無論是歌還是怨,有情則真。
詩,可以文,可以質,無論是文還是質,有情則美。
詩,可以老幹,可以高知,無論老幹還是高知,有情則善。
劉先生的詩觀,體現在先生的作品中。劉先生的情懷,蘊含在先生的作品中。其詩作即是先生心路的寫照,也是後學的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