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名家曹藝斌的藝術人生
曆史記憶
作者:沈黎明
曹藝斌是全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工文武老生,曾得到京劇生行中素有南麒(周信芳)北馬(馬連良)關外唐(唐韻笙)之稱的兩位大師——周信芳和唐韻笙的真傳,並先後被唐先生收為義子、周先生收為學生。他功底紮實、嗓音蒼勁、表演細膩、戲路寬廣,在麒派和唐派表演藝術上很有造詣,深受廣大觀眾a喜愛。新中國成立初期,進中南海為毛主席等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人演過戲,1955年定居大連,擔任過大連京劇團“藝委會”副主任,並當選為遼寧省政協委員。
1982年11月,曹藝斌因癌症在大連病逝,享年71歲。
梨園名門之後,自幼學藝
曹藝斌祖籍河北高陽,1911年出生。父親曹寶義,藝名小寶藝,是著名的武生演員,因為演技精湛,當時與梅蘭芳等七位同庚皆屬馬的名演員一起被人們稱為京劇界的“八匹駿馬”。曹藝斌出生在這樣的梨園之家,從小就受到京劇藝術的熏陶,三四歲便對京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在家人的帶領下,到劇場看父親的演出。曹寶義也非常喜歡這個兒子,閑暇之時常教他一些招式。
上個世紀初那個年代,梨園世家的孩子,隻要有些表演天賦,大都隨家人學藝,曹藝斌也不例外,5歲時,曹寶義為了驗證他適不適合從藝,演出《龍潭鮑駱》時決定帶他登台客串一個小角色,演出前曹寶義隻給他詳細說了兩遍戲,結果曹藝斌上台後,一招一式表演的像模像樣,不僅他認為曹藝斌演得不錯,同台演出的演員,也都說曹藝斌是塊唱京劇的料兒,於是曹寶義下決心讓他學戲。
曹寶義畢竟身在梨園,對京劇表演非常了解,因此在對曹藝斌的培養上頗費了一番心思。曹藝斌8歲,曹寶義決定送他進科班正式學戲。當時曹寶義正在上海演出,便先把曹藝斌送進上海京劇界著名演員夏月珊、夏月華、夏月潤兄弟創辦的夏氏科班練基本功,而後又單獨給他“開小灶”,請來了尚派武生創始人尚和玉的親傳弟子韓長寶和京劇名家瑞德寶,讓曹藝斌跟韓長寶學武生大戲,跟瑞德寶學譚派譚鑫培的老生戲。韓長寶的武生戲完全宗尚派,講究功夫紮實、表演淳樸,一招一式很少花點子,把曹藝斌教的規規矩矩。瑞德寶主要教了曹藝斌唱工戲“三斬一碰”(《轅門斬子》、《斬黃袍》、《失空斬》、《碰碑》);紮靠戲《定軍山》、穿褶子的戲《打棍出箱》、短打戲《打漁殺家》,他告訴曹藝斌,這些戲學好了,唱老生所需的基本功就都有了,以後學別的戲也就容易了。曹藝斌在這兩位老師的悉心教導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很快學會了不少戲。
“童伶大會”登台,嶄露頭角
1922年下半年,正在曹藝斌學業大有長進的時候,曹寶義所在的亦舞台經理沈少安從北京請來了餘叔岩,與他簽了半個月的演出合同。餘叔岩是譚鑫培的學生,因此他演的都是譚派戲。當時餘叔岩已經是譚鑫培去世後首屈一指的老生,造詣很深,曹寶義覺得這是曹藝斌難得的學習機會,於是有意縮減了他的一些課程,安排時間讓他觀摩餘叔岩的演出。餘叔岩在合同即將期滿的時候,上演了唱、念、做、打俱全的《珠簾寨》,此戲上演的第一天就在上海引起轟動,劇場天天爆滿,餘叔岩不得不又續了半個月合同,連續演《珠簾寨》。曹藝斌自第一天看這出戲,就被餘叔岩的演唱和表演吸引住了,此後每天都跑到劇場去看、去學。而且每次看完戲,第二天一完成正常功課,便紮上大靠,戴上白滿,拿上大刀,根據記憶練起《珠簾寨》來,並請韓長寶給予指導,很快曹藝斌即完全學會了這出戲。此時,1923年春節已經臨近了,上海梨園界按照慣例開始準備“封箱”演出。“封箱”演出是舊時梨園界的規矩,每到舊曆年底,各戲班要搞一次聯合義演,用收入救濟貧苦的同行。當時上海很流行小孩兒戲,於是這一年大家就組織了一場“童伶大會”,由在上海的藝人子弟演出。當年參加演出的“童伶”和劇目是:名伶毛韻珂之子毛燕秋的《獨木關》;武花臉李永利之子李萬春的《落馬湖》;武生張桂軒之子張竹軒的《神亭嶺》;武生蓋叫天之子張翼鵬的《武鬆打店》;最後的壓軸戲是曹藝斌的《鐵公雞》,曹藝斌的表演功底紮實,台風穩健,受到京劇界人士和觀眾的一致好評。曹寶義看了兒子的表演,心裏也暗中叫好,充滿了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