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吉鴻昌、方振武留下的遺物(2 / 2)

“驅寇安邊”

方振武(1885——1941),字叔平,安徽壽縣人。畢業於安慶武備練軍學堂。曾在安徽新軍任隊長。武昌起義爆發後投入革命軍,後加入中華革命黨。1924年在奉係軍閥張宗昌部任支隊司令、旅長、師長等。1925年加入馮玉祥部,任副總指揮、總司令等。1928年以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安徽省政府主席等職。

馮玉祥辭去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後,方振武、吉鴻昌明確表示:“不撤盟,不倒旗,誓死抗日到底。”方振武發表通電,出任抗日同盟軍代理總司令,繼續堅持抗日。9月9日,方振武與吉鴻昌在獨石口會合。為鼓舞抗日鬥誌,二位將軍在獨石口召開誓師大會,張貼抗日標語,發表抗日演講。方振武還親手寫下“驅寇安邊”四個大字,以表抗戰到底之決心。後由當地工匠鐫刻於一通舊碑(原碑為“鎮朔將軍楊公之祠記”,是明正統十三年立石。)的陰麵,碑的右下方刻著“民國二十二年九月一日”,左下方刻“抗日救國軍總司令方振武。” “驅寇安邊”碑最初立於獨石城南的“獨石”之上,後被移到南城門一側,1986年被縣內文史工作者發現,現移存於赤城縣“平北抗日根據地紀念館”。

馬 緹

馬綈,即馬鞍上的墊子,赤城縣博物館就收藏著一件。這件馬綈為軍綠色帆布,雙層,長1.5米,寬1.2米,兩側各有一個大兜,左側豎寫著“吉鴻昌備用,民國□年□月□日。據考,抗日同盟軍打下多倫後,吉鴻昌身體不適,其部下便從多倫附近請來一個叫張秉忠的村醫,為他看病。看病之後,偏巧下起大雨,張秉忠怕醫書濕了,想找件東西包起來。吉鴻昌讓衛兵找出一塊馬綈,給張秉忠把醫書包好。隔日張秉忠來還馬綈,吉鴻昌說,就送給你留作紀念吧。張秉忠去世後,家人將馬綈改作窗簾。“文革”時,有人看到窗簾上的字,說吉鴻昌是國民黨軍官。張秉忠家人怕受牽連,就將窗簾藏進了地窖。後來,由張秉忠的外甥李利鋒將這塊馬綈獻給赤城縣博物館收藏。

“抗擊”“紀念”銀幣

2011年初夏,赤城縣曆史學者孫登海從民間收購到一枚銀幣。銀幣直徑40毫米、厚1.2毫米、重17.2克,由純銀鑄造。銀幣正麵主圖案為國民黨黨徽,黨徽中央交叉著兩支步槍,左右兩側空白處,分別鑄有篆書“抗擊”和“紀念”字樣,槍柄交叉的空白處,鑄有“吉鴻昌贈”四字。背麵軋陰文“076”號,同時軋有“漢慶孚”戳記。

銀幣是赤城縣貓峪村的一個牧羊人在山中揀的。貓峪村,在獨石口南部,曾是當年吉、方將軍率部翻越長城所經之地。據考,1932年1月,日軍進攻上海,挑起“一·二八”事變。吉鴻昌聞訊,立即結束歐美之行,於2月底回到祖國。他與舊部聯絡,並變賣家產6萬多元,購買槍械並在上海“漢慶孚”私家銀樓,製作了一批銀幣。後攜帶至張家口,贈予抗日將士們,意在鼓舞士氣,奮勇殺敵。這枚銀幣有可能是吉鴻昌的某位部下,在行軍途中不慎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