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2 / 2)

這一說法的疑點在於美國孤立主義在40年底已經開始弱化,租借法案於1941年3月11日生效,授權美國總統“售賣、轉移、交換、租賃、借出、或交付任何防衛物資,予美國總統認為與美國國防有至關重要之國家政府”。一般認為該法案的通過埋葬了中立法,是美國由孤立主義走向參戰的決定性重要步驟。而在這之前的40年底,羅斯福總統已經授權美國海軍為英國船隊護航,並且可以自由攻擊任何一艘發現的德國潛艇,即使德國潛艇沒有發起任何攻擊。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並不需要通過損失如此慘重的方式來加入戰爭。要知道以當時的常識來看問題的話,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是已經被日本機動部隊全殲了的。至於僥幸逃脫的三艘航空母艦的價值,在1941年12月7日和被炸沉的戰列艦根本不能相比。不管後來主流常識發生了什麼變化,當時的主流常識是:海軍就是進行海戰的軍種,海戰的主力是戰列艦,而航空母艦隻是配合艦種。對於羅斯福來說,太平洋艦隊是個太豪華的賭注。[7]

成功截譯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0年8月1日,美國宣布對日禁運,並凍結日本在美的銀行存款。當時日本外務省緊鑼密鼓地給西南太平洋各地,包括菲律賓、安南、暹羅(泰國)、仰光、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以及其他群島上所有的使領館發出密電,命令除留下LA密電碼之外,其餘各級密碼本全部予以銷毀;同時頒布了許多隱語,如“西風緊”表示與美國關係緊張,“北方晴”表示與蘇聯關係緩和,“東南有雨”表示中國戰場吃緊,“女兒回娘家”表示撤回僑民,“東風,雨”表示已與美國開戰,共有十幾條之多,並明確規定這些隱語在必要的時候會在無線電廣播中播出,要求各使館注意隨時收聽。一時間,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一直關注日本情報的池步洲發現,從1941年5月份起,日本外務省與其駐檀香山(今美國夏威夷州首府)總領事館之間的密電突然增多,除了僑民、商務方麵,竟有軍事情報摻雜其中。他加緊了密碼破譯工作,並對美軍的一些情況做了研究,他驚訝地發現日軍電碼的內容主要是珍珠港在泊艦隻的艦名、數量、裝備、停泊位置、進出港時間、官兵休假時間等情況。外務省還多次詢問每周哪一天停泊的艦隻數量最多,檀香山總領事回電:“經多次調查觀察,是星期日。”這便是後來日軍選擇12月8日(星期日)偷襲珍珠港的重要依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電文中還頻繁提到夏威夷的天氣:說當地三十年來從來沒有暴風雨,天氣以晴好為主。 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截獲了一份由日本外務省致日本駐美大使野村的特級密電,要求他:一、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本,隻留一種普通密碼本,同時燒毀一切機密文件。二、盡可能通知有關存款人將存款轉移到中立國家銀行。三、帝國政府決定按照禦前會議決議采取截然行動。 池步洲認為,這是“東風,雨”(日美開戰)的先兆。[8]

大眾推測

有說法結合此前譯出的檀香山軍事情報,池步洲作出兩點推測:一、日軍對美開戰的時間可能是星期天;二、襲擊的地點可能是珍珠港。但是這一說法沒有任何證據。他把譯出的電文送給頂頭上司霍實子主任,並談了自己的判斷。霍實子點頭稱是,當即提筆簽署意見:“查‘八?一三’前夕日本駐華大使川越曾向日本駐華各領事館發出密電:‘經我駐滬陸、海、外三方乘’出雲‘旗艦到吳淞口開會,已作出決定,飭令在華各領事館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電報本子。’說明日寇已決定對我國發動全麵戰爭。現日本外務省又同樣密電飭令日本駐美大館立即燒毀各種密電碼本子,可以判明日本已經快要對美發動戰爭了。” 這份密電譯文被迅速呈遞給蔣介石,蔣介石差人立即通知美國駐重慶人員,讓其急報美國政界與軍方。但是由於之前和當時此類情報很多,同事情報沒有具體指出日本可能攻擊的目標,而美國的判斷是日本會先攻擊菲律賓,因此並沒有在珍珠港增強防禦。

相關評價

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在他的著作《霸權背後,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中認為珍珠港事件是美國的陰謀。在該著作中他對此事件描述如下:

早在11月26日(1941年)襲擊發生前兩周,羅斯福就親自收到了英國首相丘吉爾珍珠港即將遭遇襲擊的緊急警告。羅斯福的反應是遣散了珍珠港艦隊的空中防禦,以確保日本偷襲取得成功。丘吉爾11月26日致羅斯福的信函,是兩人通信中唯一以“國家安全”為理由仍未解密的文件。

對珍珠港的災難性襲擊造就了羅斯福夢寐以求的開戰理由。這是一場創造新美帝國的戰爭。

同日日本派遣登陸部隊進入夏威夷,次日宣布占領夏威夷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