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伊斯蘭國”軍事打擊的問題(1 / 1)

對“伊斯蘭國”軍事打擊的問題

專欄

作者:宋曉軍

11月14日,在巴黎發生的恐怖襲擊基本確定是由“伊斯蘭國”所主使後,第二次敘利亞問題外長會議也在維也納落下帷幕。雖然會上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歐盟、阿盟以及域內相關國家代表就未來敘利亞政治進程的時間表達成了一致,但在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的去留問題上仍有分歧。具體說,分歧主要存在於目前對敘利亞軍事介入最深的美國、俄羅斯和伊朗三國之間。而如何化解存在於三國之間的分歧,將關係到在巴黎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對“伊斯蘭國”實施軍事打擊的問題。

為了把軍事打擊的問題說清楚,有必要先說一下存在於美、俄、伊三國之間的“微妙”分歧。首先美國的態度十分明確,要求阿薩德必須離開。而伊朗則堅持認為目前阿薩德政府是敘利亞唯一合法的政府,不能被排除在下一步的政治進程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三國中俄羅斯態度上的變化最微妙。俄在維也納會議上最新提出的“八點建議”中稱,阿薩德不能參加下一步的憲法改革,但可以參加總統選舉。也就是說,所謂存在於三國中“微妙”的分歧,恰恰是俄羅斯與伊朗之間在阿薩德去留問題上的“微妙”分歧。

11月14日,美國國務卿克裏(左一)、聯合國秘書長敘利亞問題特使德米斯圖拉(左二)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在敘利亞問題第二次維也納外長會議後出席新聞發布會

實際上,之前有關俄、伊在阿薩德去留問題上的“微妙”分歧,在伊朗最新一期《外交》雜誌上的一篇題為《為什麼伊朗和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不像你想的那麼近》的文章中已有所披露。文章的作者,也是該雜誌的執行主編薩迪基(Saheb Sadeghi)在文章中稱,俄羅斯對敘利亞的軍事介入,讓人覺得俄、伊之間似乎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利益是高度一致,但這隻是短期現象。其原因在於俄對敘利亞軍事介入的目標有二:一是維持俄羅斯在地中海的長期軍事存在;二是在烏克蘭問題上與美國討價還價。因此,在是否保住阿薩德的問題上,俄羅斯遠沒有伊朗堅定。與一個由什葉派完全控製的敘利亞政府打交道相比,俄羅斯可能更習慣也更願意與一個偏世俗的軍人政府打交道。

通過美、俄、伊三國之間在巴沙爾去留問題上“微妙”的分歧可以看出,表麵上美國在下一步對“伊斯蘭國”軍事打擊上似乎握有一定主動權,比如美國既可以利用烏克蘭問題與俄羅斯進行利益交換,也同樣可以利用“伊核協議”與伊朗進行利益交換。但這隻是理論上的可行性,而在現實中,奧巴馬政府的敘利亞政策不僅會受到國內政治、經濟生態的製約,而且還會受到土耳其、沙特和以色列等堅決不能讓伊朗在中東“坐大”的域內國家利益訴求的製約。總之,隨著俄羅斯2016財年軍費開支的下降和時間的推移(俄國家杜馬剛提交的國防預算僅為3.145萬億盧布,按最新盧比對美元彙率計算僅約為490億美元),最終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打擊“伊斯蘭國”的一線戰場上,很可能就剩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兩國都派有軍事顧問的美國和伊朗兩支主要作戰力量了。

說到這兒,再看一下美、伊雙方在敘利亞和伊拉克軍事打擊“伊斯蘭國”的作戰潛力。表麵上看,美國擁有強大海空打擊能力和國際及區域聯盟能力,同時還在出錢出武器培訓域內的庫爾德武裝和所謂“溫和遜尼派”。但從實際作戰效果上看,美國軍事打擊“伊斯蘭國”的作戰潛力和可持續性,未必比隻有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和伊拉克政府軍及什葉派民兵支持的伊朗更強。從這個意義上看,在巴黎發生大規模恐怖襲擊後,對敘、伊境內“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很可能還會是一場消耗性的“持久戰”。而這對於未來的國際反恐形勢未必是一個好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