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老派先生張紹剛(2 / 3)

“教師這個工作你能控製你自己,主持人這個工作你控製不了你自己。你想一直紅就一直紅?你想被人記住就被人記住?不可能,太多的不確定性,有太多不能被你主宰的東西。而老師不是,你自己能主宰,主宰的方法很簡單,把課講好。”

張紹剛講的《電視節目策劃》是學校最受歡迎的課之一,每個春季學期周三上午,一間150座的大教室裏擠下兩百多人,除了學生還有從業者過來旁聽。

劉青是傳媒大學計算機學院的老師,他每次課都來,紮在學生堆裏,也參與課堂討論,張紹剛不當他是老師,偶爾打趣。劉青評價,張紹剛“知識麵很寬,交互傾聽能力強,非常非常敏銳”,他把從這學來的上課方法用到自己的課堂上。

張紹剛是風格化很強的老師,他喜歡坐在第一排的桌子上,麵向學生,很自在地和他們交流。他對電視節目的點評麻辣犀利,戲稱情感調解類節目是“老娘們兒打架節目”,調侃嘉賓演講類節目“靠天吃飯”;他反對濫情,最不能容忍一群小孩在舞台上唱《感恩的心》,“你做點好事,是不是還要人給你當麵磕一個,簡直違反人倫”;他也不讚成參與者處於全盲狀態的良知考驗類節目,“我得多氣憤啊,你憑什麼考察我?你又不是黨!”

課堂上經常能聽到他的感慨,“那節目太難看了,哇靠,極品”,吐槽隻是引入,緊接著就是分析,“這個節目的問題是,一、二、三……”所以他的課表麵上嘻嘻哈哈,實際上內在邏輯清晰,從上課到下課4個小時內容紮實。

他上課還有一個習慣,從來不用PPT,一律板書,字寫得龍飛鳳舞,一邊寫一邊講,粉筆敲著黑板,提醒同學們“注意、注意”。

張紹剛享受課堂,享受教書育人,但學校不是烏托邦,這個行當裏也多的是追名逐利的人。他說自己內心老派,他的老派在於他發自內心地尊重老師這個職業。“我格外鄙視第一講不好課的人,第二不好好講課的人,第三原本應該上8次課,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上不了不給人補的人。”說這話時,他的頭一扭,一臉嫌棄。

他發表的論文不多,手裏的科研項目也不多,最大的精力用在更新上課用的教材和案例上。學校資料室的老師受他委托,定期幫他下載國外的節目,定期做梳理,所以他分析電視節目的書能推陳出新。

他的課緊跟熱點、指導性強,跟他長期待在行業一線有直接關係。1990年代,業內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任何一個電視節目火了,都要在廣播學院電視係開一場研討會,當時的張紹剛作為小字輩坐在下麵旁聽老師和師哥師姐之間的對話,學界大咖指著節目中的問題開口就罵,這對他的觸動很大,“電視是一個特殊的專業,不是理論科學,是典型的應用科學,老師們的實際行動告訴我,永遠不能離開一線。”

張紹剛拍過紀錄片,做過編導,1998年開始主持《健康之路》,後來通過《今日說法》、《非你莫屬》被觀眾熟知。2013年6月7日,他宣布暫退主持界,但業內工作沒有停止,依然參與各類電視節目的策劃。

“這麼多年,我兩件事不中斷,第一我不中斷教學,第二我不中斷業界,在我看來這兩件事是一件事。”

采訪前一周,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60年院慶活動上,知名媒體人、新浪網副總編沈亞川(網名“石扉客”)批評新聞學界:“沒有在媒體和記者遇到權力壓力的關鍵時刻給予聲援。”采訪中張紹剛主動提起這件事,“我非常同意業界對學界的批評,我覺得學界的失聲在於,學界現在在自造門庭,忘了他們首先應該做的是給業界輸送最好的人才,以及對業界的實踐進行有效的指導,而不是做你自己的蓬萊仙境。我非常支持業界發出的聲音,我管不了別人,我管自己。”

樸素價值觀

9月份,張紹剛接受《非常靜距離》采訪,隱退兩年再次出現在熒幕上。這期節目的評論中,支持和讚揚的聲音各占一半,對他主持的評價也處在兩個極端。

張紹剛喜歡主持人的工作,因為喜歡表達,但他給自己的主持隻打了6分,因為做主持人是需要控製的,但他想要純粹的自由,“我在節目和自由之間平衡得不好。”

2012年初,張紹剛在《非你莫屬》中兩次當麵質疑求職者,引起爭議。之所以會在節目現場憤怒,張紹剛說,自己的價值觀簡單,“當我特別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我會直接告訴他;他說什麼我都反對,不管對錯。”

張紹剛最不能容忍兩類人,“一類是裝的,裝還不學無術;另外一類是馬屁精,我一遇上這兩類人,就像戰士一樣就衝上去了。”

喜歡他的人說他“直接、坦誠、不做作,一副不吐不快的樣兒,特別可愛”,不喜歡他的人說他“自以為是,輕易就給人下定論”。

張紹剛一直會迅速地對人做出評價,並且對自己的判斷非常自信。他舉招生的例子,5天麵試400個學生,“400個人在你麵前刷刷地走,就特別容易判斷別人。”每學期末,他都在輔導員辦公室改作業,二百多個學生,大多數他都不熟悉,“我看完作業就問輔導員,這學生特別不靠譜對吧?對;這學生是學霸對吧?啊;這學生是屬於特別認真但能力一般的對吧?是。去我們係裏負責學生工作的老師那打聽打聽,準確率百分之九十,我一點都不吹牛。你交作業意味著你在對自己負責,我由此得出的結論,你說這個結論下得武斷嗎?你的任何判斷都來源於你所得到的材料和依據,所以不要妖魔化判斷這個詞,覺得判斷就是武斷。判斷不是武斷。”

《非你莫屬》的話題經過不斷的炒作和發酵,發展到後來,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討伐張紹剛。在當時的采訪中,他幾次用《了不起的蓋茨比》裏的一句話比喻網絡輿論:“他們是粗心大意的人,他們砸碎了東西,毀滅了人,然後就退縮到自己的金錢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麼使他們留在一起的東西之中,讓別人去收拾他們的爛攤子。”他說,“清者自清,濁者自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