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庫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個巨大的吸水鬼,終於將塔裏木河抽幹了,塔裏木河的長度由60年代的1321公裏急劇萎縮到現在的不足1000公裏,320公裏的河道幹涸,斷了水的羅布泊成了一個死湖、幹湖。羅布泊幹涸後,周邊生態環境馬上發生變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衛士胡楊林大麵積死亡,沙漠以每年3~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進。羅布泊很快與廣闊無垠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渾然一體,隻有一堆堆枯死的紅柳沙包留存著當年水浸風蝕的痕跡。
曆代的屯墾製度又是一把雙刃劍,既能禦敵,也會害己。在塔裏木河兩岸,至今還有人在利益的驅動下,偷砍樹木,開墾農田,引水造地。由此看來,羅布泊的生態失衡並非氣候變幹所引起,而是人類對於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加劇了惡化的進程,問責的主體是人類自己,而不是氣候,或者說,人是羅布泊悲劇的主要製造者。
羅布泊“複活”的美麗神話
探訪羅布泊實際上就是一種生命和精神的苦旅。2013年的12月份,我們從哈密進入羅布泊,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戈壁灘、沙漠和雅丹地貌的怪影。到若羌縣境內不久,公路的兩側是大片的鹽殼地。這是一種極不尋常的地貌,一塊塊的泥土從地裏翻起,凸凹不平,就像池塘幹枯後呈現的景象。我們沿著穿越湖底的公路行進,沿途沒有人煙,甚至看不見一隻飛鳥,當地土壤裏極高的含鹽量讓這裏寸草不生。羅布泊地區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不少地方終年滴水不降,而年蒸發量卻高達300毫米以上,夏季氣溫高達70℃,空氣相對濕度為零,該地區因此成為我國的極端幹旱之地,其中最幹旱區域位於羅布泊地區北部、臨近吐魯番盆地南緣一帶。
缺水是製約新疆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由此我想起了一番關於引水入疆的曠世奇想與爭論質疑。從1997年開始,就有專家提出引渤海水入羅布泊的設想,首倡者是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霍有光。2010年11月,上百名水利工程專家和政府官員齊聚烏魯木齊,舉辦“陸海統籌,海水西調”的高峰論壇,專門就破解困擾新疆發展的水資源平衡問題進行探討。首次把“引渤入疆”提到桌麵上來,基本思路是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內蒙古東南部,再順北緯42°線東西方向的窪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餘脈進入新疆。此設想是通過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幹鹽湖、鹹水湖和封閉的構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從而填壓沙漠。“引渤入疆”不會改變中國陸地上任何一個地區原有水資源的數量及配給,不會顧此失彼。同時,大量海水依靠西北豐富的太陽能自然蒸發,作為濕潤的北方氣候的水氣供應源增加降雨,從而達到治理我國沙漠、沙塵暴,徹底改變華北、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劣的目的。
宏論高歌,自然也引來了眾多質疑,認為是“天方夜潭”,但不可否認的,這畢竟是一個大膽而基於科學理論的設想。專家們還具體規劃了輸水路線和管道使用的材料,盡管還沒有進入到國家決策的層麵。霍有光認為,“海水西調”不僅能固沙治旱、開發能源、發展產業,還將改變整個北方地區的氣候和生態環境,受益者將是整個中國。霍教授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沙漠人造海在調節小氣候方麵將有增雨(濕)效應、濕地與水庫效應、綠洲效應3個作用。與南水北調某些旨在翻越中秦嶺的方案相比,渤海之水西調工程量相對較小,施工相對較容易,經濟效益大。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想法純屬國內首創,國外並無先例。在“海水西調”的設想中,被外界質疑最多的,不是海水如何被利用,而是引入海水,是否會影響內陸土壤結構,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影響。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海洋分會秘書長張寶印表示,渤海灣的海水與太平洋相連,一般自淨周期為5年,而引入渤海灣海水,能夠將淨化周期人為縮短,促進渤海灣地區環境變化,甚至促進養殖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