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天下視野

愛到深處“要兒命”

——家庭專製主義解析

梁立俊

從去年到今年,學校發生了兩起學生跳樓的悲劇。一起是因為工作地點的選擇跟家裏產生矛盾;另一起是因為被家長逼著學了不喜歡的專業。很多人會說: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太差,責任心太差。但做父母的也該從自己的角度進行“懺悔”。

我們現在的家庭很多屬於“決不妥協”的權力結構模式,其中內置著一種“邪惡”。作為父母的我們認為我們是愛孩子的,因此,我們的幹預是天經地義的。父母對孩子出於愛的幹預,異化為決不妥協的“權力械鬥”。家長因為無知地覺得這是出於“愛”的、合理的幹預而不肯妥協,而孩子出於本能的權利意識和逆反心理也不肯就範,結果那些個性鮮明的孩子成為家庭專製主義的犧牲品。

因此,父母的愛護都要了孩子的命了,而我們大人還在指責孩子心理脆弱,不負責任等等。

(“愛思想”網站)

製度的鐵籠才能關住權力的猛虎

李永忠

反腐靠什麼?官員的個人德性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製度,也即權力結構。隻有從權力結構改革入手,鏟除腐敗土壤,腐敗才不會越演越烈。

不科學不合理的權力結構,是紙籠子。而紙籠子是關不住權力這隻猛虎的。

權力具有獨占性、排他性和擴張性,人類一直在尋求各種可以馴服權力的製度安排,改善權力結構。什麼樣的製度才是鐵籠子?隻有那些能關住權力,符合權力運行規律的良製,才是鐵籠子。

製度包括兩層含義:淺層是指規章、守則,即那些說在嘴上、寫在紙上、貼在牆上的條條款款;深層是指能保證這些條款堅決施行的組織體係,也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之間能相互製衝並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

立足於中國自己的教訓,鄧小平曾深刻反思:盡管“過去我們雖也多次反過官僚主義,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正在於“製度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也解決不了”。早在1980年,他就說過,我們的“總病根”就是“權力過分集中”。

解決這個總病根,最有效的辦法有二:一是分權製衡,以權力製衡權力;二是還權於民,以權利製約權力。

權力來自哪裏,掌權者自然就向哪裏負責。這既是職業道德,更是生存法則。從這個角度理解習近平關於“把權力關進製度的籠子裏”的講話,就是要真正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這便是推進製度反腐的最好辦法。

(《南方周末》)

我們究竟有多麼特殊?

郭於華

當下不時看到強調中國國情特殊、不宜實行來自西方的自由民主製度,中國必須保持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道路等的特殊論觀點;而且為了證明“中國模式”的獨特和優越,舉國體製、集中力量辦大事,統一(相對於多元)、穩定(相對於動亂)常常拿來說事。為了強調中國的特殊性,就得批判普世價值,以中國特殊之優越來證明共同價值之不存;而十分悖謬的是,與此同時這種論點還經常指責中國人民素質低,因而不適合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