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功滿升天(1 / 3)

第四十一回 功滿升天

不覺,帝舜在位已四十九年,由於年事過高,甚覺精力不濟。這時候,他心想,應該讓伯禹開始獨立掌朝了。於是,便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境)這個山水清幽的地方,著人造了一些房子。然後,把朝中事務向伯禹做了交代,便離開都城,在鳴條閑居起來。(《永濟縣誌》:四十九年,舜居於鳴條。《禹都安邑考》:“邑以安名,誌安君也。”“誰邑之?禹邑之也。禹為誰邑之?為安舜而邑之也。”“禹何為而安乎舜?舜始封虞,暮思舊邑,禹乃鳴條牧宮以安之。”《舜帝碑文》:“舜暮年思居舊邑,禹乃營鳴條牧宮以安之。”)

帝舜這個辦法。是仿效帝堯的作法。這樣做,是為了讓伯禹不受幹擾,獨行其誌。不然,他凡事總來稟報,不好作主。那知,這鳴條離蒲阪距離太近。自他避居以後,伯禹遇事仍要前來稟告。舜甚覺避居沒有起到作用。

一日,帝舜於鳴條居屋正在思謀如何避開伯禹,讓他獨立行事。那伯禹卻進了大門。帝舜問道:

“今日又有何要緊事務稟報?”

禹道:“無要緊的公事,私事卻是很要緊的。有庳送來消息,諸侯象病危。象是帝之兄弟,禹不敢延誤,特來親告。”

帝舜聽罷,頓足說道:

“象弟病危,我必須親往探之。”

禹道:“南方路遙,帝年事已高,不宜長途跋涉。還是飭人去有庳探視為好。”

帝的心情十分沉痛,堅持要去。伯禹知道帝舜天性友愛,若一定要去,阻攔亦是無用的。隻好告辭而去。

伯禹走後,帝舜走進內室,吩咐女英和登北氏預備行李。女英等人苦苦勸阻,帝舜哪裏肯聽。說道:

“三弟病危,情理應該前去探視。再者,南方之地訛言朋比,三苗之國本來就好亂而迷信神道。會不會因此而發生變故,亦是很難說的事。我雖將大政交於伯禹,但還是不盡放心。此次南行,於國於民於已關係都是很大的。所以,此番去探視吾弟,順便再鎮撫一下南方各地,是非常必要的。我去意已決,你等不用再說了。”

一切行裝辦好,正要起身之時,伯禹又帶了百官前來勸阻。伯禹道:

“目下三苗心懷叵測,帝春秋已高,豈可冒此危險。還是謹慎為好。”

帝舜道:“我以至誠待人,不會有險。若有變故,我亦有應對之策。你等放心好了。”

且說帝舜不聽眾人勸阻,輕車簡從,離開了帝都。經雷首山,翻過嵩山,徑向南行,直到雲夢大澤。

且說那三苗國君聽說帝舜南巡,不知帝舜此巡何意,急忙召集眾臣僚商議。

“有庳國君是帝舜的胞弟,近聞正在患病,可能是望病去的。”

“難保沒有陰謀,不如趁他無兵隊護送之機,擒住他,將他弄死,或拘禁起來。與伯禹討價,換他個半壁江山!”

……

一時間議論紛紛,什麼說法都有。

三苗國君考慮再三,說道:

“不可莽撞!虞舜以德治天下,四方諸侯與他要好的很多。他德高望重,不同伯禹,崇尚武力。如果咱們對舜稍有不尊之舉,且不說辜負了他在蒲阪的招待與賜贈,四方諸侯也會對咱們嗤之以鼻。這樣一來,咱們就孤立了。不僅如此,伯禹久有即位之心,礙著虞舜不死。假如咱們拘禁他或弄死他,或許正中伯禹下懷。即可早日繼位,又可借機報複,奉詞伐罪。那時,咱們不僅四麵不是人,且性命難保。此策非常不好!如果我們即刻前去迎接,以恭順的禮節,讓四方諸侯看看。豈不更好?”

“高明!高明!”三苗眾臣齊聲稱讚,

決策已定,三苗諸侯親自帶了許多侍從,到雲夢澤南岸去迎接帝舜的到來。

三苗侯到了雲夢澤南岸以後,看見各地諸侯一路扈從帝舜而來的已為數不少,聲勢甚盛。他暗自慶幸沒有作出非禮之舉。

這時,南方各地諸侯,聽說帝舜南巡,都來朝見。對此,帝舜心裏很是感激。對眾諸侯說道:

“我此次南來,是為探視弟象,不是公巡。承蒙大家來朝,萬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