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1 / 2)

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

伯禹的九州貢賦之製實施以後,那些諸侯們對伯禹恢複九州,製定貢賦的方略紛紛響應,實施倒也順利。唯隻有那三苗頭領成駒反抗禹的方略。成駒不肯遵例納貢。為了抵製伯禹的方略,他還不斷阻止南方各地為帝都納貢上賦。

伯禹決定殺一儆佰,當即校閱軍馬,討伐三苗伯禹即校閱軍馬,討伐三苗。三苗兵士憑借天險,負隅 頑抗。

(上古時代贛江、鄱陽湖區域。三苗的先民。曾經憑借山川之險、水路之便,聚集四方百族,崛起於鄱陽、洞庭兩湖之間,創建了一個負陸麵誨、勢力廣被、聲威遠播的南方酋邦王國。是一支風格殊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三苗——南方稻文化的首創者。三苗酋長自稱“有苗氏”,和他們最早發明水稻種植有關。三苗文化和華夏、東夷等地區文化形成過鼎足之勢。)

(三苗先後與黃帝、堯、舜、禹競雄於世。蚩尤曾在涿鹿之野和黃帝大戰,血流百裏。蚩尤被黃帝擒殺之後,苗民遷居贛江、鄱陽湖一帶。帝摯期間,驩兜曾為三苗諸侯,驩兜曾發明鼓風機冶銅,被稱之為“苗民”之父。當三苗再次重整旗鼓、北上爭雄時,被堯遏阻在豫境丹水之浦。舜繼堯位以後,和三苗化幹戈為玉帛。自從出了亡國之臣成駒以後,三苗為政不善、內部分裂、國運陵遲。旋又發生空前嚴重的大地震,“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國運日衰。)

成駒自恢複彭蠡(li)、洞庭以後,三苗遺民很擁護他。三苗地盤廣了,人口多了,聲勢也大了。舜帝時期,三苗之所以不背叛,是因為沒有給帝都納貢上賦。這次,伯禹的貢法一頒布,成駒不肯遵例納貢。為了抵製伯禹的方略,他還不斷阻止南方各地為帝都納貢上賦。

伯禹決定殺一儆佰。當即將討伐三苗的計劃報奏帝舜,帝舜聽完之後,覺得伯禹的作法不妥。對禹道:

“君子之道,重在責已。三苗不服,是咱們的教化行德不到。以後咱們加強教化,施德於有苗,他就自然會照章納稅。”

伯禹說道:“三苗包藏禍心已久。三苗之地南有衡山,北有歧山,右有洞庭,左有彭蠡。他們居險心野,早有不臣之心,豈是喻教仁德所能感服?”

帝舜覺得伯禹之言也有些道理,加之討伐三苗是伯禹主政以後的首次重大決定,還是應該給他一定自決權的,於是,便不再製止。說道: “既然這樣,你就去征討吧。”

伯禹稽首受命。

退朝以後。伯禹即校閱軍馬,以伯益和伯夷為謀師,真窺、橫革、之交、國哀各帥一軍,分路前去征討三苗。

帝師一路浩浩蕩蕩,直奔江南。

一路上,各地諸侯紛紛出兵助戰,帝師更顯威武。

帝師剛到雲夢大澤,就同那成駒派去迎戰的兵士打上了。帝師軍士勇猛,陣勢浩大,三苗兵士抵抗不住,潰不成軍,首戰大敗。

帝師渡過大澤,在南岸安營紮寨。伯禹不願生靈塗炭,派人前去勸降。那知,那成駒竟然置之不理。憑借天險,負隅 頑抗。

雖說有苗山險水惡,怎敵帝師兵多將勇!開戰以後,帝師打得那三苗軍士連連敗退。連日來,帝師攻占了一山又一山。

此時,正值盛夏。雨蒸日曬,瘴氣大盛,北方兵士萬萬不能適應。雖說攻打了一個多月,占了幾個山頭,但過了一山又有一山,要滅三苗,還不知要到何時。

近幾日,帝師軍中已有不少兵士病到。伯益縱觀戰局,甚感不妙。一怕北方士兵不能持久,瘴氣瘟疫漫延,會無辜損兵折將。三苗之兵乘機攻來,局麵不可收拾。二者怕從征諸候由此而藐視朝庭,因此帶來國之解體。於是,在打完一個勝仗之後,便把各軍頭領,從征諸侯召到一起。對大家講道:

“帝師教訓三苗,三苗兵已無力抵抗。如果乘勝攻擊,不難把苗兵全殲。臣服蠻民,攻心為上,要以武力,實不妥當。如果將苗民盡行屠戳,實太殘忍。我帝以仁慈為懷,成駒之過,不能降禍於民。若不盡戳,則仇怨愈深,終必為南方之患。我想,苗民雖則頑蠢,終究也是人,沒有感化不了的。就說帝舜與他的父親瞽叟和繼母姚婆。瞽叟雖頑,繼母雖惡,帝舜還是把他們感化了。至誠之道可以感動蒼天!三苗之民隻要以德感化,肯定會轉變的。我以為,現在三苗已受重創,教訓已有效果,應該適可而止,就此收兵,不知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