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照片背後的故事(1 / 1)

生活

作者:川丁

在我的相冊裏,有好些同領導同誌的合影。每幅照片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每次翻看,都勾起我的回憶。當年那些領導同誌同民眾打成一片,對基層的親近和關懷,一個又一個讓人感動的場景,曆曆在目,讓我終生難忘。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胡耀邦同誌到民族地區視察。在視察高原明珠“邛海”時,我很想過去與胡耀邦同誌合個影。解放後我在川北工作,曾經兩次聽過當時主政川北行署的胡耀邦同誌的報告。幾十年過去了,這次見到他到涼山來,能夠留個影該多好啊。

我把這個心願向走在我前麵的一位中央領導同誌說了。他說:好啊,我找個同誌幫你照。他對一位警衛人員說了這事,一位年輕的軍人走過來,我把相機挎在他的脖子上,很快就走到隊伍的前麵去了。

可是,又為難了。怎麼靠近耀邦同誌呢?我不敢冒失,也不好意思。行進中,我的背後突然有隻手,輕輕地把我向前推著,剛走到耀邦同誌的身旁,推我的手沒了,我卻有了一張走在耀邦同誌身邊的珍貴照片。

後來,我寫了一篇散文,叫《豔陽照金秋》,這幀珍貴的照片,同時發表在一個文藝刊物。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時任國防部長的遲浩田上將,在視察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後,到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參觀。我們參加接待,有時也回答將軍的詢問,作些解說方麵的補充。看完展覽以後,將軍一行興致頗高,指出一些關於奴隸社會製度的理論問題,同我們座談交流。

陪同遲浩田上將一起參觀的有好幾位將軍,大家要求在彝族傳說中的民族英雄支呷阿魯挽弓射日的大型雕塑前合影。正在“排排站”時,遲浩田將軍說:“讓地方的同誌站中間,我們來參觀的同誌站兩邊。”聽了這句話,我們除了受寵若驚,也有點不知所措。最後按將軍的安排,我和另一位彝族同誌分別站在遲浩田上將的左右兩邊,其他的幾位中將和少將分別就在我們的兩邊,拍下了一張彩色照片。

後來,有的同誌看到了這張照片,都羨慕我們很幸運,並開玩笑說:你們的膽子真大,不怕犯“僭越”之“罪”嗎?

但在當時,大家都是親身地體會到軍民的魚水深情,由衷地開心快樂。

時間同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涼山報改成涼山日報的前夕。

身經百戰的老將軍、大書法家張愛萍上將到涼山視察軍旅,住在邛海賓館。我跟著時任州委書記的施嘉明同誌,專程去拜訪張將軍,請他書寫涼山日報的新報頭。

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張將軍,他平易近人,語言詼諧,對別人要辦的事情,就像寫字一樣,思考在前,筆隨其後,一氣嗬成。當他聽我們說明來意之後,就開了一個小小玩笑:“很好辦嘛,我在《涼山報》中間,加一個‘ 日’字,就是《涼山日報》了,簡單!”他一邊說一邊跟我們點頭微笑,親切而風趣。這事,我也曾寫了一篇短文《字字情深》,刊發在涼山日報上。

第二天,一位攝影的朋友約我一道去探望陪同張將軍視察的軍區首長,同時閑聊攝影的事。就在那次同幾位首長在邛海邊散步時,一位攝影的同誌給我拍了一張照片。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張黑白放大的照片時,心裏有點忐忑不安:我怎麼同張愛萍將軍肩並肩地走著呢。

果然,後來真的聽到了一聲哨音:“越位!” 幸好是一位很了解情況的同誌,隻是說說而已,沒有給我“黃牌”。

上麵說的幾幀照片,距今已經二十多年了。我一直珍藏著,視若寶貝,會不時翻出來看一看。每次都感到很幸運,很自得,也很開心。胡錦濤同誌最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發表的講話中,提到“人民”有一百多次。如果每一個共產黨員領導都能把人民放在心中,而不是拒人千裏,民眾與領導首長照像,也就是最正常、最普通的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