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做事要有心計(3)(1 / 3)

吳起是一位名將,既然身為名將,除了驍勇善戰以外,與士兵同甘共苦,在士兵中享有崇高威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方麵。吳起在軍隊中總是和下級士兵們同甘共苦,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食物,睡覺時不鋪席,行軍時不乘車,自己備糧食,並且主動分擔士兵的苦惱。有一次,一位士兵在陣前因為生了腫瘤而痛苦不堪,吳起見狀毫不猶豫地用口將其腫瘤內的膿汁吸出。那位士兵和在場的人都感動不已。

後來,士兵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忽然放聲痛哭起來。旁邊的人覺得很奇怪,就問她:“你的兒子隻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士兵,卻蒙吳將軍親自將他身上的膿吸出來,你應該高興才對,為什麼反而傷心地哭泣呢?”那位母親回答:“先夫早年也是蒙吳將軍不棄,吸取他腫瘤裏的膿,從此他跟隨吳將軍四處打仗,以此報答吳將軍的大恩,最後終於死在戰場上。如今吳將軍又為我兒子吸出膿汁,這不是說明我兒子也將步他父親的後塵嗎?這叫我怎麼不傷心呢?”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吳起“愛兵如子”的情感感召下,他與敵軍交戰時,都是每戰必勝。將士們個個盡心竭力,效命疆場,為吳起帶來了不少榮譽。

敢問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樂於助人,多主動幫助別人,會不斷增加感情賬戶上的儲蓄。在工作上,在生意中,在交際時,對別人多一份相知,多一份關心,多一份相助,當你求人辦事時,誰還會拒你於千裏之外呢?

中國有句俗話:無事不登三寶殿,言外之意是有事相求來了。其實這正是台下工夫不到家的一個明顯例子。會處事的人常常無事也登三寶殿,維係感情。但不少人辦事時抱著“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態度,把對方看成受傷後的拐棍兒,身體康複後隨手扔掉。這種人大多數會被別人拋棄。當他求人幫忙辦事時,相信沒有人願意幫助他。

因此,如果人人在平時與他人交往中多重視些感情投資,多增加些感情充實,天長日久,辦事自然就會順利。

6、凡事不可太較真

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東遊列國,有一天看到有兩個獵人在指手畫腳,好像為了一件事而爭論得麵紅耳赤,唾沫橫飛。

孔子便詢問他們在爭論什麼,原來為了一道算術題。矮個說四八三十二,高個說四八三十三,各持己見,爭論不朽,以至於幾乎動起手來,最後二人打賭請一個聖賢做裁判,如誰的答案正確,對方就將一天的獵物給勝者。這時孔子來到他們跟前,二人請聖人裁定。孔子竟然叫認為矮個兒將獵物給高個獵人。高個拿著獵物走了,矮個不解,氣憤的說道:“四八三十二,這是連小孩都不爭論的真理,你是聖人,卻認為四八等於三十三,看樣子你也隻是徒有虛名啊!”

孔子笑道:“你說的沒錯,你堅持真理就行了,幹嘛要與一個根本就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人討論這種不用討論也再明顯不過的問題呢?”

矮個獵人似有所悟,孔子拍拍他的肩膀說道:“那個人雖然得到了你的獵物,但他卻得到了一生的糊塗;你失去了獵物,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訓!”

矮個兒獵人聽了孔聖人的話點了的點頭。

生活和工作中有不少場合,你不要去認真,不能認真,更不能較真。相反,你避開風頭和鋒芒或反其道而行之,矛盾反而迎刃而解,氣氛一下子會完全改變。做人不要太較真,也不要太任死理。

人活在世上難免要與他人打交道,對待他人的過失、缺陷,寬容大度一些,不應吹毛求疵、求全責備,可以求大同存小異,甚至可以糊塗一些。如果一味地要“明察秋毫”,眼裏容不得沙子,過分挑剔,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去論個是非曲直,整個輸贏來,別人就會日漸疏遠你,最終自己就變成了孤家寡人。

凡是會做事的人,無不具有海納百川的雅量,容別人所不能容,忍別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贏得大多數。他們豁達而不拘小節,善於從大處著眼;從長計議而不目光短淺,從不斤斤計較,拘泥於瑣碎的小事,多數人僅僅是在一些小事上較真。

有一天,吳鵬去參加一個朋友的宴會。宴會中,坐在他右邊的一位先生講了一段幽默故事,並引出了一句話,意思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並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話出自《史記》。吳鵬一聽,這位先生肯定說錯了,因為他知道它的出處。為了在眾人麵前表現自己,吳鵬馬上糾正了他的錯誤。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譏:“什麼?出自《三國演義》?不可能!絕對不可能!”當時的場麵令那位先生很難堪,一時下不來台,不禁有些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