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就是治療的良藥。我開始學會對待事物,開始學會對待人。在我看來,所遇的事物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信息集合體。一個人、一本書、一個東西,本質上都是一個信息集合體。
其實人就是書籍,書籍就是人,他們都是一種信息流。原本從來不知道如何與人交往,自從學會了讀書以後,就摸索出了一種與人交往的方法,我發現我完全可以讀書的方法去認識和接觸人們。
人與書一樣,都不過是信息流的載體而已。讀書與閱人一樣,都是信息流對人的好奇心的滿足的一個過程。書和人,所不同的是書籍的含金量更高,人的含金量往往很低,非常低。很多人,大多數人,幾乎不具備閱讀價值,不能引發哪怕是一點點的閱讀的興致,而且這樣一種名稱為人模樣為人的書籍,他是具有侵略性的和強製性的,她會自動打開,並強製閱讀,引發我的抵觸心理。我將人這樣一種書籍命名為人書。因為人書的侵略性和低含金量,人書會引起我的厭惡。
隻在網上交往的網友隻是一種單純的容易對付的信息流而已,這是一維的信息流,是完全可以應付自如的信息流,這種信息流跟書本上的信息是一樣的,是一種層次的,都是一維的。然而對麵的人,真實的朋友,其所帶來的,卻是立體的,是多維的信息流,是難以應付的信息流,讓人累、不安、不情願。電話原本所帶來的,也是接近一維的信息流,但我對此還是有著抵觸心理,尤其是對於陌生人。我在網上結識了許多人,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文化界或實業界的名流,但都僅限於網絡交流,幾乎從無當麵接觸,甚至幾乎沒有過電話交談,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我這裏,卻是體現為如此,固然為人所難以理解。
我們根本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在我所構築的世界中,每個人都不過是正在寫作著自己的生命故事的一本本的書,我對於寫作這個生命故事本身毫無興趣,我感興趣的是其他的書,那些已經完成的書籍。從一些作家的文字可見,他們對於生命和文學也有著類似的理解,比如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