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鄉鎮幹部的領導品格建設與農村工作(1 / 2)

鄉鎮工作

作者:高明貴

領導品格是一種令人稱道的,具有一定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的,內在的無形的品質和風格,其力量不可估量。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領導品格對民俗民風具有導向作用。

那麼,鄉鎮幹部應該具備怎樣的領導品格呢?

一是堅定的政治品格。作為一名鄉鎮領導幹部,首先應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的政治立場,嚴明的政治紀律和高度的政治敏銳性以及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的工作作風和道德修養。既要對上負責,以保證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落到實處,又要對下負責,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是厚實的文化品格。這裏所說的文化品格是鄉鎮幹部要通法律、懂政策、知禮儀、有修養、守紀律、善言辭等,而不是頤指氣使、吆五喝六、簡單粗暴。對於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老百姓比誰都強烈,對於有厚實文化品格的領導,他們更是刮目相看,打心眼裏佩服。

三是純正的道德品格。習近平在浦東幹部學院出席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座談會時強調,要引導幹部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精神和銳意進取的激情,始終保持道德品行的純潔性,經受住各種考驗,盡職盡責幹好工作。領導幹部如何保持道德品行的純潔性,我認為還是要從幹部的“德”入手,即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等。既要體現在對家庭的摯愛上,又要體現在對工作的熱愛、對個人的珍愛上。

如何修養出過硬的領導品格,以適應農村工作的需要呢?

一是必須勤奮刻苦,做“學習型”幹部。有德無才,難成大事;有才無德,難做好事;德才兼備,才能多做事、成好事、辦大事。德能正身,才能勝任,言能達意,書能成文,績能服人,這是任何一位新時期黨員幹部都應追求的境界。要想達到這一境界,除了自身天賦外,唯一的途徑就是學習與實踐。當今時代,科技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加快,可以說,現在不熟悉、不懂得的東西很多,需要學習和掌握的知識太多,昨天的理論未必能解釋今天的現實,今天的經驗也未必能解決明天的問題。如果不學習,必然會出現本領恐慌、才能恐慌、知識恐慌,更談不上一個幹部必須具備的“張口能講,提筆能寫,遇事能辦”的基本素質。作為一名從事“三農”工作的鄉鎮幹部,隻有成為“學習型”幹部,具備更多的知識、更強的能力、更高的素質,才能真正肩負起“農民群眾利益的維護者、農業生產的指導員”的角色。成為“學習型”幹部,一要真學。業精於勤,無論學業,還是事業,大抵如此。如果把學習當成一種政治責任、一種精神境界、一種終身追求、一種成長途徑,你就會靜下心來,抓住一切機會,通過各種形式和渠道,擠時間學,搶時間學。二要善思。就是提高用科學發展觀總結思考問題的能力,對一個問題善於進行從現象到本質、從局部到全局、從個性到共性、從靜態到動態的思考。善於思考的真諦在於,掌握現象、領會實質,深入細致、入心入腦,而不是學而不深、學而不精,一知半解、淺嚐輒止。三要會用。古人雲:道雖近,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隻有通過實踐,才能將學到的理論和方法用於指導具體工作,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提高自己內在素質。作為一名鄉鎮幹部,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和水平,隻有在具體工作中,身體力行,勇於實踐,不斷探索,才能取得實效。

二是必須紮實進取,做“實幹型”幹部。實幹就是腳踏實地、紮實做事。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業正在由傳統向現代邁進,農業結構日趨合理,農產品競爭力不斷提高,農民生活全麵改善,農村經濟蓬勃發展。但是“三農”工作仍然麵臨著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穩定機製尚未建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剛剛起步,城鄉差距繼續擴大。在不少地方,農業作為弱勢產業、農民作為弱勢群體、農村作為落後社區的格局依然沒有大的改觀。解決這些問題,隻有一字——“幹”。小平同誌曾經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是幹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對一個地方來說,經濟發展是寫不出來的,和諧社會是畫不出來的,民生改善是喊不出來的,隻有求真務實、真抓實幹,才能創造出實實在在的業績,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舊麵貌。對於一名鄉鎮幹部來說,不幹事,無異於丟掉了立足之本;幹不成事,就等於失去了成長和發展的支柱。無論什麼時候,首先“要幹”,不幹,一切都是空想。“要幹”,解決的是對“幹”的思想認識問題。不但“要幹”,還要“幹好”。就鄉鎮幹部而言,“幹好”既要敬業又要精業。敬業,就是要敬重自己的事業,熱愛自己的工作,無論是好崗位,還是一般崗位,無論是大舞台,還是小舞台,作為一名幹部,都要立足崗位幹好事,利用舞台唱好戲。精業,就是精通業務,熟悉本職,對業務能熟練自如,融會貫通;對本職能獨當一麵,駕馭輕鬆。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就是要提高用科學發展觀深刻認識問題的能力、敏銳發現問題的能力、妥善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