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以為,配角至少有兩個作用,是非常關鍵的,也是新人作者們可以掌握並且應該掌握住的。
其一:襯托主角的形象。
其二:推動情節的進程。
關 於襯托主角的形象,簡單來說,就是性格上的反差。通過鮮明的性情對比,可以從側麵更好地烘托出主角的形象。這樣的做法,效果顯然好於作者費盡心思去描寫刻 畫一個單一的主角。有黑才有白,有善才有惡,有對比才有差異,有對比的角色,才能留給讀者足夠深刻的印象。成名作品裏這樣的例子很多,隨意舉出幾個:比如 《鬼吹燈》裏的王胖子,比如《楚留香傳奇》裏的胡鐵花,比如《紫川》裏的帝林。由於對比的關係,某些時候,配角甚至比主角還要出彩,還要令人印象深刻。
關 於推動情節的進程,這個怎麼說呢……最簡單的情況就是,某些觸發性的事件和關鍵點,以主角的身份性格或者矛盾設定,他不能去做,或者不該去做,可是劇情偏 偏又需要有一個人去觸發這個點,那麼誰去呢?配角。這一點比較難以用單純的文字去說明,不過可以回想一下《鬼吹燈》裏相當多的情節,觸發機關,引起變故, 甚至暴露懸念的這些關鍵點上,是誰去觸發的,又是誰在暗中推動情節的進程?
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是王胖子這個配角,而不是胡八一這個主角。
3.賣點不是作者說的
這是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總是有朋友問:我這本書應該以什麼為賣點呢?是打鬥?升級?恐怖?還是H?種馬?後宮?
每當麵臨這樣的問題,我自己都覺得很困惑,因為我自己也沒想過那麼多。
或者說,我不認為一個所謂的賣點需要搞出這麼多花樣來。
所謂賣點到底是什麼?個人以為,無非就是讀者的閱讀快感。讀者在讀你的書時覺得爽了,有H點了,有興趣往下看了,OK,你有賣點了。
放到實際中來說就是,別總想著用賣點去勾引讀者,那樣往往適得其反。換個角度,把你自己當成讀者去讀自己的書。如果你覺得獲得了閱讀快感,那麼祝賀自己吧,你的書有賣點了。
一本書有沒有賣點,不是作者說的,也不是編輯說的,是讀者說的。
別告訴我編輯如何如何,編輯在看你的書是否有賣點的時候,請注意,他也是個讀者!
4.人物形象?讀者說了算。
前邊有朋友在版內發帖子詢問如何設定人物形象的問題,黑大已經給出了詳盡的建議。這裏在下就再多嘴幾句,說說我的一些看法。
嗯,那麼我想說的是:所謂人物形象,不是作者說我想寫個什麼什麼樣的人物,而是讀者說,我看到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身為作者,我們能設定的,其實並不是人物形象,而是一個模型罷了。
這個人長相如何?穿著如何?性格如何?背景如何?經曆如何?
這些,都是這個模型的各項參數,但是,請注意——這些參數裏,沒有一項名為“形象”的參數。
我更願意理解為,人物形象,就是指作品中的人物給予讀者在閱讀之後所留下的主觀印象。
就像那位朋友曾經問過的問題一樣:假如這個主角的性格又不極端,也不臉譜化,甚至平庸無奇,是否就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了?是否就沒有豐滿的人物形象了?
個人以為,未必,這個問題應該去問讀者。
作為寫者,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設定好這個人物的各項參數,然後將他放進一個背景環境中,讓他與相關矛盾聯係起來,隨著情節的進程,按照他既定的性情做出種種合理的反饋。
至於這個過程中他所彰顯出來的形象,更多的時候,是在於讀者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的提前設定。
當然,我並不是說,作者就不能控製人物形象的走向了。不是不能,而是需要換位思考。還是那句話,試著用讀者的眼光而不是作者的視角去看待你的故事,這樣得出的人物形象,才是最接近真實的人物形象。
當然,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讀者,對人物產生的不同主觀印象也可能是千變萬化的。至於如何迎合更多數的讀者對於人物形象的潛在需求,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咱們有空慢慢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