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對白說到人物(1 / 3)

?

《從對白說人物》

這個想必也是很多新人們都在困惑的問題,尤其是從未接觸過劇本寫作的新人,對於對白的把握,尚在朦朧的階段,缺乏一個清晰的認知度。

如何通過對白去表現人物形象、性格、心態這些東西,這算是一個相當細節化的命題,但是涉及麵又非常廣泛。放到實際中來說,我們為什麼有時候覺得,一些文章 的對白相當精彩,僅僅幾句話甚至幾個字的對白,就能將人物刻畫的淋漓盡致?而為什麼有的時候,一些文章對白卻又讓人味同嚼蠟,幹巴巴的完全不能體現人物的 特色?

實際上,個人以為,對白的幹澀與否,精彩與否,並不取決於對白本身,而是取決於讀者。

簡單說來,讀者為什麼會覺得對白好,為什麼又覺得不好?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句對白是否符合這個角色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

如果符合,那麼對白就有了人物性格形象所賦予的靈氣;如果不符合,那麼讀者就很難接受這樣的話從人物口中說出來,自然會覺得對白幹澀無力,甚至毫無道理。

所以我才說,對白的影響力,首先取決於讀者。

但是,這個影響力的掌控,取決於作者。

一個好的作者,必須比任何讀者都更能了解自己筆下的人物,要比任何讀者都更能代入自己筆下的角色。

這個命題其實很好理解,如果作者首先能理解,然後能深層次代入自己的角色,那麼在下筆的時候,他就是這個人物。他說出的話就是這個人物要說的,該說的,必須說的話,無需字斟句酌,一切自然而然。

我們所創作的故事,無非就是作者自己在腦海中構架出來的一個世界,一段屬於自己的故事。作者就是那故事中所有人物的集合體。再通過他的口,他的筆,把這個故事和人物們告訴給另外一個人。

所以我覺得,一個好的作者,其實應該有演員的天賦。他要能扮演自己作品中所有的角色,不管是主角、配角還是龍套。自然,這些角色中他會有演的出彩的,也會有演的不出彩的,但他必須要能演。隻有這樣,才能通過他的代入,通過他文字上的複述,來給讀者展現出多姿多彩的人物來。

總之就是:拋開必須的手法和技巧不談,想要把握好對白張力深度的基礎條件就是——寫自己能扮演好的角色,說這個角色應該說的話。

事實上,就個人的經驗而言,在構架一個作品的最初階段,很少有從決定幾個人物,確定人物的性格就開始寫作的。

我們要寫一個故事,出發點可以是一句話;一個突如其來的念頭;一首歌的感觸;某個事物引發的靈光一閃……然後,從這個最基礎的點上開始發散思維,添枝加葉,才能慢慢構架出一個故事來。在這個過程中,人物的性格反而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重要了。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性格決定故事的走向。個人以為,性格決定故事走向有它的道理,但是這個說法並不準確。

準確的說,應該是矛盾決定故事的走向,而人物的性格,隻是矛盾中的一個因素而已。

人物性格更準確的用處是:在當前的場景,當前的時間點,當前的人物群落中,決定這個角色的表現,行為和語言模式。

這個用處,在矛盾的體現過程中,又會出現反作用力的表現。當這個人物的性格所決定的,在特定時間特定場景特定人物群落中所表現出的行為模式被確定之後,這些行為模式就成為了矛盾的因素之一,開始反過來影響後麵的故事情節的發展。這才是我們說的,人物決定故事走向的來由。

當所有的劇情在一開始的階段,都隻會有一個大致的走向,僅僅具備輪廓而已。而故事情節的細節橋段,其實都是由故事中的人物去演繹的。那麼這裏就有一個先後的問題,比如我們要寫故事,首先需要確定最基本的故事主線,主線確定之後,便需要考慮第一個問題:

“什麼樣的人物才符合這個主線,什麼樣的人物才能演繹出這樣的故事?”

好,那麼我們開始按照上述的標準去確定一些人物,也就是很多寫作理論中所提到的“人物卡”。

等這些人物被基本確定之後,我們將人物們放到主線的時間軸上,讓他們沿著時間軸向前推進。基於這些人物之間的人性衝突所製造的矛盾,來推動這個故事順著主線的基調向前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會發現第二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