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創作時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在做事之前,首先要調整好心態,從事創作也不例外。所以我在羅列長篇創作注意事項之前要先說說心態問題。桓譚在《新論》中說:“若其家,合叢殘小語,近取譬論,以作短書,於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這段話很明確地定性了的價值——治身理家而已。和那些醒世、教世的聖人經傳相比,是‘瑣屑小道’。假若把至聖之人比作驕陽,那麼充其量也就是折射出光芒的一道彩虹罷了。至此,你該明白:想要寫出賣座的,首先要考慮的是故事性,而不是思想性。
‘合叢殘小語’,杜撰結集,用筆下技巧換來果腹食糧——細看去,家更像是一個‘匠人’,而非專研經史的‘文人’。所以,即便在入行之後有了點成就,萬不可沾沾自喜、自命不凡;而若失敗,也不要沮喪氣餒。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去想、去做,才能從粗手粗腳的學徒晉升為技藝精湛的巨匠。
謹以以上文字與從事創作的朋友共勉。
長篇的創作是個為時日久的過程。在動筆之初,首先要列好行文綱要,把情節發展的基本脈絡寫下來,以免在隔日續寫時出現情節偏離主線的情況。大綱是模糊的,具體到正文中,還有更多的問題等在前麵,隨時考驗作者的寫作功力。以目前主流商業為例,我在這裏總結幾條新手容易犯的錯誤——
一:文中元素的統一
之前說過,家的任務是‘合叢殘小語’。對於一個功力深厚的作者來說,這種基礎中的基礎自然談不上什麼難度,各種橋段信手拈來、隨意搭配,無不得心應手;而對於一個剛入門的作者來說,則常會將一些於全文基調不協調的元素也一並歸納到文中。這樣一來,就會造成閱讀上的障礙,使得全文大大失色。
例如要寫一部以西方中世紀社會為背景的,可作者卻沒有回避東方的姓氏名諱習慣,這樣的文字又怎能得到讀者的認可呢?怪味豆不是誰都能吃得下去的。這裏要注意的不僅僅是姓名,包括語言習慣、地域命名習慣以及眾角色的意識形態……等等,都必須符合設定的時代背景特色才行。這就要求作者在創作之處應廣泛地收集資料,在做到基本了解之後才可以動筆; 如果是借用了古代東方社會背景的,那麼在行文時就要注意回避一些舶來語和新興詞,否則難登大雅之堂。常有古體仙俠的主角大談‘能量’,又或在對話中摻雜了西方翻譯體的句式,我想象不到這種作者的編輯同誌在閱稿時會是個什麼臉色。
這是個必須要注意的問題,即便是開著‘外掛’的穿越文也一樣。一旦處理不好出於不同時代背景的元素,那麼,待大浪淘沙之後,暮然回首,你寫的東西已被淘汰深埋,作品也就此失去了位列類文體經典行列的機會。
二:視角的統一
ⅰ在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創作的時候,可借助主角之口直抒己見,又可大段地進行心理描寫而不顯突兀。這點是優勢所在。然而這類創作畢竟視角狹隘,在進行長篇這種篇幅超過10萬字以上的時,第一人稱並不適用。市場上比較賣座的《邪氣凜然》、《隨波逐流之一代軍師》就是很好的例子,兩部原本不錯的作品都因為視角混亂的問題出現了瑕疵,可見其難度之大。在我的印象裏,完美地以第一人稱視角行文的多以15萬字以內,常見於國外翻譯過來的作品,再就是一些雜誌增刊所偏愛的中長篇作品。
使用第一人稱時,書中配角的話隻能通過‘我’轉述,而配角的心理活動也隻能借‘我’的 腦袋進行‘猜測’。
ⅱ用第三人稱進行創作,雖然少了使用第一人稱時的那種‘直抒胸臆’的暢快,但可憑借類如‘上帝視角’的優勢來布局,通過對比、反襯來突出主角、豐滿人物形象。第三人稱視角在描寫主、配角行為上不存在障礙,還可以無視空間距離轉換場景;在心裏活動的描寫上要注意活動主體。我引用一個新人曾出現過的錯誤——
一邊用手摸了摸自己挺著的肚子,不邊搖著自己的還有些微微發暈的腦袋,牛滿思前想後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自己在家挑糞挑得好好的怎麼會來到這鬼地方?
這裏的這個‘自己’就不應該存在。在以第三人稱角度進行心理活動的描寫時,除非筆下的人物在心中拿自己與其他人對比,否則通常要省略句子的主語。即便是出現了,也不能是‘自己’二字,而應該是‘我’。改一下再看——
用手摸了摸肚子,搖了搖還有些微微發暈的腦袋,牛滿心下奇怪:在家挑糞挑得好好的,怎麼會來到這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