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服刑人員民事權利保障機製,也是近年來駐常州監獄檢察室一直在推動的監督工作。為此,檢察室推動天目湖地區院出台《立足監獄檢察職能推進服刑人員民事權利保障的實施意見》,旨在嚴厲打擊獄內刑事犯罪,嚴肅糾正違法監管、侵害權利的行為,先後為多名服刑人員追回被暫扣非涉案款物、糾正刑期。
對服刑人員民事權利保障的監督,也讓服刑人員感受到了關愛。31歲的陳健飛當年因涉嫌敲詐勒索被羈押在蘇州某看守所,不慎滑倒致腳部摔斷,後經醫院治療,用鋼板進行內固定,被法院判刑後在常州監獄服刑,但固定鋼板一直留在腳中沒有取出。一次在與駐監檢察官談話時,陳健飛把這一心病吐露了出來,希望盡早通過手術取出固定鋼板。檢察室隨即與監獄進行了協調並提出口頭檢察建議,要求維護服刑人員合法的醫療權益,為陳健飛安排手術取出了鋼板。手術後,檢察室的檢察官還和陳健飛建立了“一對一跟蹤幫教”關係,主動關心陳健飛的思想、勞動和生活情況。在這期間,陳健飛寫信給檢察官表示感謝。
建立溝通協調和風險研判機製
潘峰表示,常州天目湖地區人民檢察院駐常州監獄檢察室還有一大特色,就是良好的溝通協調機製。比如,與監獄實現信息聯網、監控聯網,推動聯席會議製度實現經常化,把聯手聯動解決執法難題成為常態。
2014年12月9日,潘峰打開桌上電腦向記者介紹,“我們主要監督民警是否公正執法、罪犯合法權益是否得到保障。監獄所有信息,包括所有監控,我在這都能看到;監獄大門對我們也是完全敞開。監獄對每一名提請減刑、假釋罪犯的材料,我們都必須審查,監獄才能向法院提請減刑、假釋建議。”
“電腦網絡全程留痕也是一種風險研判機製體現。”潘峰介紹說,在全省規模最大的監獄——常州監獄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兩名罪犯刑期一樣,同時入獄,表現都差不多,一人出獄了,另一人還沒出獄。沒出去的罪犯親屬向駐監獄檢察室投訴,懷疑監獄有問題。當著檢察官和罪犯親屬的麵,監獄民警展示了“全程留痕”的執法記錄,原來先出去的那人羈押時間折抵了部分服刑時間。這時罪犯親屬才消除疑惑,理解了監獄執法。
結合群眾反映強烈突出問題、社會關切熱點問題和執法辦案難點問題,檢察室開展了風險預警研判,並建議對餘刑一年以下短刑犯分類羈押管理,推動成立了全省首個短刑犯集中關押監區。
“針對實際收押能力不足和投送量日益增長之間的突出矛盾,我們還深入艾滋病監區開展了關押和監管現狀調研,了解掌握實際情況。”潘峰介紹說,在進行風險研判後,檢察室形成了一份情況反映,之後,上級領導一行到艾滋病監區專題調研,而艾滋病監區二期工程建設也已經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