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素質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施
素質教育
作者:朱燕青
小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第一階段,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對於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義務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實施素質教育,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自然學科,如何實施素質教育這正是當前廣大數學教師非常關注的新課題。學生在數學上受到的素質教育如何,將直接影響他們今後的全麵發展。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盡可能地傳授一些知識,拓寬知識領域,培養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數學才能。將學生的所有良好的潛能保留在一個廣闊的結構之中,並通過教師不斷地提供釋放的時空而得到健康的發展,這就是素質教育的價值功能。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任務。當前開展的素質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體係,全麵建立和完善這個體係決非易事,需要我們廣大教師不遺餘力去探索。
一、培養自學能力
學法即學習方法,指的是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過程中所采取的學習程序、學習途徑、學習手段和技能等。學生的學習由過程到結果,都離不開學法,要學生掌握、運用科學的方法學習,就需要教師的指導。古人強調學法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性時,就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比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師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教學生學。”“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國外有些學者預言:“未來的文盲是那些沒有自學能力的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落實“素質教育”,教師首先要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是關鍵。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哪些方麵的學法指導呢?我認為至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麵人手:如何預習,如何觀察,如何有效地思考等。由於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因此,優化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
二、注重社會實踐
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育追求的是個體智力的優異性和學問的卓越性。因而教育的價值似乎就在於更快更多地完成人類科學文化遺產的積累。於是,我們自上而下地人為地從文化中編選主題、語言和材料,學生則被動地麵對和自己生活相割裂的生疏的學術性文化——社會精英們諳熟的知識與經驗。學生通過教師的語言、技術和觀念地傳授,努力的將這些文化堆積起來。這樣,教育就成為一種遊離於社會現實的封閉的自我積累與發展過程。學生隻需要掌握這些知識並儲存起來,並不需要了解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了解知識對社會的發展和自我適應的價值。這種認知的積累好比在個體與社會之間砌一堵牆,知識磚塊疊砌越高,個體與社會的割裂似乎就越嚴重。學生即便有了豐富的知識,卻因為各知識都隨相應不同的傳遞通道而存人大腦不同的“儲蓄箱”中,而存儲的知識又是麵對著教師人為編製的與“儲蓄箱”中相應的知識對應的各種特定的問題情景,因而無法在自我反思、探究、融合與重組中建構新的文化,也就難以麵對來自複雜社會各種無法預見問題的挑戰。要知道,教育的價值在於使知識社會化、使個體社會化。“注重社會實踐”,就是要使小學數學教育成為開放的在對社會探求活動中自我積累的完善過程,讓學生在獲得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了解知識的發展與其社會的價值,認識知識探索的方法和途徑,提高在社會活動中進行決策和參與改造的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