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彬:印刷電影(1 / 1)

周彬:印刷電影

專題

編輯,安徽人37歲、北京大學培文出版公司圖書策劃,而在供職於廣西師大出版社期間,他主持編輯了著名的電影叢書《電影館》。作為一個中科院化學專業出身的碩士,他現在卻是中國最好的電影書編輯。

從普通人的層麵上看,周彬的際遇堪稱傳奇。本科就讀於浙大,碩士畢業於中科院,周彬的人生本來應該跟化學有關,然而就在求職的時候,這個狂熱的影迷看到了廣西師大出版社的編輯招聘信息,他投去了簡曆,又奇跡般地中選,成為中國人數並不多的電影書編輯之一。

而且他很快就脫穎而出。高質量的《電影館》叢書來源於台灣,是世界各國或學術或通俗的各類電影書的集合,《解讀電影》《時光中的時光》等,先後在海峽兩岸引發轟動。周彬正是大陸版的責編,而且跟台版不同,他還自主開發出了《光影言語》《黑色電影》等一批青出於藍的新品種。上手不過四五年,周彬就已被行業公認為最優秀的電影書編輯。此後,他轉入北京大學出版社。至今已推出了《英格瑪·伯格曼》《華語電影工業》《聲音》等又一批重磅電影書。

人生的第一部電影

好像是《紅衣少女》,記得是安徽台放的,是在九十年代初。印象中還有一部是《失蹤的女中學生》,好像都是除了青春期的躁動以外,還有個性解放的主題在裏麵的電影。因為當時在學校裏麵的生活讓人很壓抑,但是藝術作品裏麵又有很多這種個性解放的主題。

什麼時候最愛看電影

一個階段是我中學的時候。我家在安徽安慶,但我們那兒九十年代幾乎就沒有電影院了。我媽不讓我去錄相廳,所以我看電影都是看電視。我近視其實就是看電視看的。當時都是十點以後放,我媽不讓我那麼晚看電視,我就偷偷跑去看,把聲音開得很小,湊近看,後來就近視了。

那時候喜歡都是經典好萊塢的電影。比如伊莉莎白·泰勒的《熱鐵皮屋頂上的貓》,當時中央台上放的泰勒還挺多的。有一次,自己在新華書店買了一本《奧斯卡大觀》,封麵就是她。

當時在中學班上,有幾個同學就是中央台的譯製片節目的固定觀眾,我們會在周六看完後,在周日晚自習一起來討論,產生很多的共鳴。特別向往古典好萊塢電影裏的那種浪漫氛圍,因為這種電影會讓處於當時環境的我們產生特別透氣的感覺。

另外一個階段就是在我大學的時候,還有就是工作以後到現在。大學喜歡的就是《亂世佳人》和《重慶森林》了,當時特別喜歡《重慶森林》裏麵的王菲,她真是太酷了。還有《漩渦之外》,看了後讓我激動到要做一本關於黑色電影的書,後來我真的做了《黑色電影》,這是到目前為止我都非常自豪的一本書。

電影的價值

電影在毛澤東時代,幾乎覆蓋到每一個鄉村,我記得在87年之前,隻要是在電影院公映的國產的電影,我爸爸基本上都看過。而且他看完之後就會跟我講,我小時候夜裏納涼的時候,他就會跟我講一些電影故事。

我們的這個時代實際上就是一個影像的時代,就像以前的人為什麼需要讀小說、聽評書、去劇院看戲一樣。而到了現代,電影就成了一種主流的娛樂形式,而且電影在文化當中處於一個焦點的位置,因為它很能體現人的創造性。作為一個大眾藝術,電影吸引了很多優秀的人參與創造,能夠體現現代人所能達到的一個智力的高度。

我想拍的電影故事

我初中的時候,班上有個女孩

突然就不來上課了。後來才知道她懷孕了,然後墮胎了。這是我人生當中非常震驚的一件事,讓我覺得特別殘酷的是,她本來是一個學習成績好、各方麵都很優秀的一個女孩,因為這件事情休學了,同來之後,因為周圍環境的白眼和鄙視,她就離開了學校,很墮落地跑到車站去賣淫。這完全是一種報複,因為她家裏不是沒錢的那種。後來我看岩井俊二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就覺得電影裏麵的情緒,那種無名的怒火和突然出現的暴力是非常準確的。

我要是拍電影的話,我就會很有興趣拍這個年齡的人的故事,這個年齡人的故事特別多,是人生特別容易變動,發生事情的時期,所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關於莉莉周》這樣的電影能夠打動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