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公共行政倫理評價機製的探求(3 / 3)

第一,堅持公平正義的倫理價值原則,建立和健全評價的製度性規範。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擁有者,其主要職責就是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自由社會的政府是價值的權威分配者,它所用的不可量化的尺度是正義和社會福利”。[6]正如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到“理想的國家就是正義的國家”,評價政府行政最優化的價值標準就是公正。由於行政的公共性,政府行政能否堅持公平正義的倫理價值原則是維持穩定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政治社會的終級追求目標。因此,隻有明確公正正義的倫理價值取向,完善製度性評估指標體係,健全製度性的評估體製、機製和程序,才能逐步推進和實現公共倫理評價製度的係統化、規範化和常態化。

第二,在政績的評價過程中重視倫理評價。首先,平衡外在控製與內在自由裁量。在我國,公共行政的自由裁量及公共行政人員的自由裁量權,形成了一個充滿彈性和變數的空間,其中包含公共權力和個人利益的碰撞,這為行政人員的權力尋租提供了可能。隨著自由的增加,要求行政人員承擔的責任也日益增加。如果沒有必要的監督評價手段,行政人員就會違背公共利益,因此,自由裁量就成為實現行政責任的主題內在保障。[7]其次,用科學的方法對政績進行定量分析評估。十七大指出要“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幹部考核評價體係”,此在設計這個體係時,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麵:一是由統計部門確定定量考核指標,有利於促進政績考核評價體係的完善;二是嚴格分析和評估的過程和方法,有利於保證政績考核的客觀性準確性;三是加強對數據的統計分析和評估,有利於提升定量指標考核的質效。再者,分部門、分層次、分領域,製定出綜合考核和分項考核,要重視分清實績與虛績,物質性的政績與精神性的政績的統一。不同崗位等不同的考核評價辦法和評價標準,根據不同的數據設計出不同的分值,區別其權重。這種由統計部門提出的客觀的分析和評估結論是政績考核評價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後,要處理好重視政績評價與減輕政績負擔的關係,將績效“減負”,避免誤導被評價對象把政績作為唯一目標。

第三,提高評價主體的評價水平。負責行政倫理評價工作的人員本身應是德才兼備,從事行政倫理評價工作的專家,並不斷提高評價自身的認識,評價和判斷能力。在評價的過程中,應努力做到客觀公正,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利用定量指標體係開展評價工作,使評價主體更容易對評價機製達成共識。在評價工作的實際操作中,必須堅持把群眾作為最基本的評價主體的原則,使評價過程始終貫徹尊重群眾的精神。

第四,要重視評價成果的積累與利用。政府行政公正的價值取向要求政府行政改變過去的管理理念,提高政府行政的公開性和透明性,通過長時間的跟蹤評價和評價反饋提高評價的準確性。同時,從曆史的評價軌跡中可以了解被評價者的變化趨勢。此外,公共行政倫理評價的結果隻有被充分利用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實現評價的本來目的,才能實現政府向服務型行政職能的轉變。否則,公共行政倫理評價就失去了意義。

綜上所述,公共行政倫理評價機製的建設是我國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製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符合中國國情的行政倫理體係,不但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日臻成熟的客觀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參考文獻

[1] 喬治·弗雷德裏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 王偉,鄯愛紅.行政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高力.公共倫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卡爾·波普爾著.傅季重等譯.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5] 沈世光.公共行政倫理學導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 R.J.斯蒂爾曼著.公共行政學(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 郭夏娟.公共管理倫理:理論與實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