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鬥鯊(2 / 2)

三月中的時候,範嘉偉那邊的談判終於落下了帷幕,範嘉偉施出渾身解數最終和對方談妥以1500萬美金一次性收購鐵礦全部的股份。美洲銀行亞洲分行對礦產的估價是1800萬到2500萬美金之間(因為要考慮到鐵礦石價格今後的波動),本來他們覺得這個礦的開采成本太高,隻打算提供相當於標的價值80%的貸款,不然抵押貸款的風險太大,見到這個價格後非常高興,痛痛快快地提供了一筆20年的長期抵押貸款。高明也是極為興奮,立刻就飛赴澳洲簽約,生怕事情有變。買下了鐵礦後就拍屁股走人,也不急著籌劃開采的事宜,就擱在那裏不動,他本人又神龍見首不見尾,很少人知道他才是老板,搞得範嘉偉的名字在當地成為了人們飯後茶餘談論的笑柄,範嘉偉聽說後也很是鬱悶,隻是看在嘉偉基金還在不斷狂賺的份上就不計較了。

簽約後,高明並沒有回北京,而是直接飛赴了印第安納波利斯,查爾斯幫他物色到兩個顧問的人選,想讓他過來看看。那人是一個台灣人,叫黃誌祥,四十二歲,印第安納大學商科畢業,曾在禮來市場和銷售部門工作過八年,做到了大區的品牌經理,後來回到台灣幫助父親經營家族的藥廠,經營的不錯,但因為父親好賭,把藥廠輸掉了,現在又回到美國找工作,而禮來現在也沒有什麼合適的位置,所以查爾斯就把他推薦給了高明。另一個卻是個剛從霍普金斯大學畢業四年的藥學PHD,是杭州來的,叫林曉露,出來後在紐約的一個小型藥品研發公司工作,工作勤奮,業績不錯,但因為老板對華人的歧視得不到晉升,所以想換個工作,這個公司跟禮來有些業務往來,所以林曉露結識了查爾斯,而查爾斯覺得高明可能會用得著她,就也同時推薦了她。

高明看到這兩份簡曆後對兩人都很感興趣,黃誌祥是個總經理的人選,而林曉露則是個研發方麵的人才,這正是國內奇缺的,查爾斯同誌還是比較有眼光的。高明跟兩個人分別見了麵,談得都挺不錯,最後高明就拍板和兩人談妥了工作,就等著國內的事情搞定後前來報到了。

白靜那邊由於熟門熟路,很快就圈定了幾家候選的廠家,都是急需資金的集體企業,並打著美國H&G投資公司的大旗飛赴各地和廠家的負責人進行了初期的接觸,白靜依照高明的要求,走到哪裏都要住最好的酒店,派頭擺得十足。那時的廠家沒見過什麼外商,一聽說是來投資的外商代表都頗為重視。知道人家在國內的注冊資金就有1000萬人民幣,那簡直就是大財神了,對白靜的態度甚是謙恭,前呼後擁地帶著她參觀工廠,給她介紹情況,並把財務上和藥品生產的相關資料複印一股腦地交給她。

白靜把資料都帶回來給高明讓他篩選,高明仔細分析後就最終圈定了位於上海嘉定區的一家叫做立升製藥廠的小廠,這家廠主要生產的是一些治療感冒、發燒、脾胃不適的中藥,白靜說他們的藥療效不錯,但由於管理不善,資金周轉困難,已經被三角債壓得喘不過氣來。高明覺得這些藥都是大眾藥,需求會很大,又不容易出嚴重的致死的事故,容易上手,對方的報價也很謙虛,隻要150萬人民幣,包括80萬的債務,價錢低得連高明自己都在心裏暗罵他們“敗家子”,他不知道這150萬塊錢在藥廠的眼裏已經是個天文數字了,他們四百多個人的每月工資總額才是兩萬多,這還是牟足了勁喊出來的呢。

不過高明還是讓白靜再去討價還價,理由是還要投許多錢在設備上,那些老舊的設備並不值很多錢,效率也很低,跟手工作業差不了多少。這個藥廠的生產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的,所以生產效率極為低下,高明看中的是他們的研發能力,至於生產,他打算進口幾台機器,可以進行大批量的快速生產和包裝,把生產效率至少提高十倍,而生產線上的人員可以減至四、五十人。高明機決定後就打電話給黃誌祥和林曉露跟他們通報這裏的進展,並把藥廠的資料拷貝給他們,要求他們做出一套關於未來藥廠的改造方案並全權負責實施,包括新廠的人員和設備的配備。很快黃誌祥和林曉露飛回國和白靜一起對藥廠做了考察,然後立刻和高明研究藥廠的設計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