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火獨自一人來到了怒江,觀怒江水勢滔天。
怒江和瀾滄江兩岸,住著古老的居民,怒族。
怒族地區山巒重疊,江河彙集。從旅遊觀光的角度來看,這裏數不盡、望不完的奇峰怪石、飛泉瀑布、激流險灘、古樹龍竹,確實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華夏的怒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和西藏自治區的察隅縣等地。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主要從事山地農業。
怒族人口數為28759。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大都使用漢文。怒語屬漢藏語係藏緬語族,方言之間差別很大,幾乎不能通話。但由於與傈僳族長期共處,多數人會講傈僳語。
葉火漫步在秋葉的山路上,在他來的時候了解了一下怒族,一百年前,這裏貧脊的土地、閉塞的交通卻給怒族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重重困難,致使其社會發展相當的遲緩。直到新華夏成立前,以花木枯榮為時序、靠結繩刻木傳遞信息、以刀耕火種為耕作方式等許多人類遠古的生活圖景在這裏仍能時時映現。盡管如此,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怒族人民始終都未停止與大自然的搏鬥和抗爭,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不斷改變著曆史,譜寫著時代的新篇章。
葉火極目遠眺,遠處隱約能見到一些房屋。在這段路上,除了葉火,再沒有其他人。葉火也不急著趕路,呼吸著秋天獨有的氣息陶醉其中。
一座山上,走下兩個各自背一捆著樹枝,年輕的小夥子,穿敞襟寬胸、衣長及膝的麻布袍,腰間係一根布帶,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於裝東西。用青色的布包著頭,裹麻布綁腿,一人腰佩砍刀,一人肩挎弩弓和箭包。
兩個年輕的小夥子也注意到了山下的人,見獨自一人朝寨子行進。兩人邊下山來到葉火麵前。腰佩砍刀的小夥子,衝著葉火一笑,行了一個怒族的禮問道:“#@*&……”。
葉火見兩人行禮,也不知如何答禮,隻好笑笑。聽腰佩砍刀小夥子問話,就是一呆。怒族的地方方言,葉火根本就聽不懂。試著問道:“你們能聽懂我說話嗎?我聽不懂你說的什麼!”
腰佩砍刀的小夥子,聽明白葉火的話,接著道:“我能聽懂,隻是我的普通話不是很好。”小夥子*著帶著怒族地方方言的味的漢語回答道。
肩挎弩弓的小夥子聽腰佩砍刀小夥子那蹩腳的普通話,哈哈大笑道:“我說阿龍,這會體會到學好普通話的用處了吧!”肩挎弩弓到是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腰佩砍刀的阿龍,有點尷尬地繼續說道“阿怒,別笑話我,這段時間,我有練習。”
肩挎弩弓的阿怒,衝葉火行怒族禮,微笑道:“剛才阿龍他問你,可是要去前麵的寨子?”
阿龍、阿怒說普通話,葉火聽明白了,同樣報以微笑:“我是單獨旅遊的人,來到這裏是想看看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正要趕往前麵的寨子。”
“歡迎你遠方地客人。”阿龍熱情地道。阿怒看葉火隻有一個小包裹,沒帶其他什麼,也跟著道:“那我們一起走吧!路上可以聊天。”
“好。”
“走。”
葉火在阿龍跟阿怒講述中知道了很多關於怒族的事情。怒族自稱“怒蘇”(碧江),“誓阿怒”(福貢)和“阿龍”(貢山),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由早期居於今雲南省福貢、貢山的土著與唐代“廬鹿蠻”的一部分發展而來。但各地怒族還保留著自稱、本民族語言等特點。怒族地區從八世紀起,先後受雲南的南詔、大理政權管轄,元、明以後屬麗江納西族木氏土司統治。
從17世紀開始,怒族除受麗江納西族木氏土知府所屬維西康普土千總和葉枝土千總統治外,還受察瓦龍藏族土幹總和喇嘛寺及蘭坪菟峨白族羅姓土司的管轄。此外,遷入怒江地區的傈傈族頭人也開始強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奪怒族人當奴隸。辛亥革命後,1913年在蘭坪縣的營盤街設立怒俅殖邊總局,先後設置菖蒲桶(貢山)行政委員公署及上帕(福貢)、知子羅(碧江)2個殖民公署;1918年,統一改為行政委員公署。1933年,國民黨政府又將3個公署改為貢山、福貢、碧江3個設治局,一直到華夏成立前。
一座古老的寨子呈現葉火的麵前,那是一種很古樸的感覺,那是一種仿佛回到的舊時代。這座古老的寨子保留古老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