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發,生於1949年10月,河南長垣人。1968年畢業於鄭州鐵路司機學校,曆任機務段司爐、副司機、司機、鄭州鐵路分局秘書、鄭州機務段黨委副書記、副段長、黨委書記、段長、鄭州鐵路局紀委副書記、鄭州鐵路分局副分局長、鄭州鐵路局副局長、局長,現任鄭州鐵路局調研員。1998年開始發表散文作品,著有散文集《我心永恒》《我的太陽》,其散文作品常在全國報刊發表。係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鐵路作家協會副主席。
在互聯網上搜索“劉仁生”三個字,電腦顯示屏上立即就會出現一位中年男子站在領獎台上的照片,和藹樸實,神情自若。他就是山西潞安煤業集團副總經理劉仁生。在山西省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濟風雲人物”評選活動中,他以最高得票榮登榜首。
我和劉仁生是多年的朋友,他在長治潞安煤業集團工作,我就業於鄭州鐵路局,我們有共同的興趣和愛好,都喜愛文學,愛好書法,這麼些年我們經常聯係,探討一些共同關心的事兒。劉仁生比我年少,聰穎好學很有才華,我打內心裏佩服他。
我佩服他的鑽研精神。劉仁生幹一行愛一行,樣樣幹得都很出色。“大躍進”時僅有五歲的他隨父母從千裏之外的大東北來到山西,在長治潞安落戶安家。山西土地肥沃,煤炭資源十分豐富,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國家地質部門在山西潞安發現了儲量豐厚的大煤田,作為待開發的重點煤礦。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礦產儲藏量較為豐富。然而,我們正處在發展時期並且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占有量遠遠低於世界人均水平,節約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是我國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劉仁生大學畢業就到了潞安礦務局,他經常深入礦井在生產第一線搞調研、摸實情,把學到的理論知識融入到生產實踐中。劉仁生走上領導崗位之後,深感肩負的責任重大,常常利用業餘時間探索煤炭物理變化的自然條件和環境因素,以求科學用煤、節約用煤,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效能。鋼鐵冶煉長期依賴於焦炭燃燒產生的熱能,既浪費資源又增加了有害氣體的排放,汙染大氣。他有心研究出一種新型煤炭直接用於高爐冶煉,減少煤炭進入煉鋼高爐的中間環節,提高煤炭資源使用效率,降低鋼鐵生產的成本費用。這並不是劉仁生的強項,可是他卻成功了。1996年,埋藏在劉仁生心底多年的心願迸發出來,他從煉鋼高爐燃燒原理研究入手,重新認識高爐的特性,想方設法讓它改變“口味”,由“吃”焦炭改為“吃”煤炭。在苦心鑽研的過程中,劉仁生逐步讓自己的感性認識得到升華,形成一套完整的“噴吹煤”技術理論,力圖經過加工把形狀大小不一的原煤變成理想的粉狀物,通過特種設備和工藝將粉狀煤噴入煉鋼高爐,在燃燒中充分散發熱能,達到科學合理利用燃煤的目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一次次試驗,一次次調試,效果一次比一次好,技術參數一次比一次理想,煉鋼成本大幅度降低。他和他的同伴們多年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這項新技術已經載入了我國煤炭事業發展的史冊。2008年12月29日,一篇《敢立潮頭唱大風》的長篇通訊,報道了他帶領的團隊研發高爐噴吹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事跡。
他成功了,他在另一個領域尋找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新路子。現在國家在長治潞安成立了“噴吹煤研究中心”,劉仁生出馬擔任中心主任,為煤炭資源的科學開發、合理使用開辟著廣闊的前景。在噴吹煤研究中心展室裏,我看到當年劉仁生帶領他的團隊辛辛苦苦研究開發走過的路。這是一條布滿荊棘的路,這是一條成功之路,這是一條輝煌之路!
我佩服他的膽略膽識。煤礦安全人命關天!一旦礦難發生,能否最大限度地挽救礦工生命?劉仁生苦苦思索著。
不知何時,在劉仁生的腦海裏萌生了一個大膽設想——生產一種器具,在危難時刻挽救礦工生命。他想了很久,從理論依據到設計構思,從生產製造到功能試驗,他認為這絕不是異想天開,而是一個科學的大膽設想。盡管世界上還無先例,但這絕不能說明它是一個禁區。生命呼喚科技,科技挽救生命。為了千百萬煤礦工人的生命安全,自己有責任挑起這副重擔,用科技手段把握礦工的命運。
2006年6月6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劉仁生和他的夥伴們正式提出了他的科研計劃,研究開發取名為“礦用救生艙”的項目。恰巧這一天是我國傳統農時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按照古人的農田耕種經驗,“芒種”之時,正應是穀子、玉米、高粱等作物播種最忙的季節,這日子寓意著有播種就有收獲,劉仁生便稱這個項目為“芒種計劃”。研究開發礦用救生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多種學科的專業人才,聚集智慧,集中精力,攻克難關。劉仁生最大的特點是善於用人,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大家的聰明才智是事業成功的基礎,他把這些能工巧匠召集旗下成立了課題組,去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在劉仁生眼裏,隻有想不到的事,沒有辦不成的事。奇跡不是等來的,而是通過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時間一天天過去,他們的設想躍然紙上放射出希望之光。2008年3月,我國第一台礦用救生艙樣機在西安首次亮相,不久便運抵潞安進行模擬試驗。結果表明,這種新開發研製的礦用救生艙設計合理,功效明顯,製氧、製冷、除濕、密封等性能良好,能抵禦爆炸衝擊、高溫煙氣,隔絕有毒有害氣體,同時又能從外界向裏麵輸送食品和水等生活必需品,贏得較長的生存時間,有著科技領先性、實用性,能有效保障井下礦工的生命安全,完全達到了設計要求。模擬試驗的成功讓課題組無比興奮,無疑對這項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緊接著開始了實戰試驗,在充滿有害氣體的模擬巷道裏進行48小時安全試驗,一切正常,72小時安全試驗,參與人員安然無恙。2009年6月又進行了長達96小時的安全試驗,四名參與試驗的博士生和有關專業人員走進救生艙便與外界隔絕,一切按照緊急救援情況進行逐項試驗,整整四天四夜,實驗人員在救生艙裏平安度過了96小時,之後的身體測試各項指標數據均屬正常範圍。至今劉仁生還清楚記得當時試驗的情景,講起來顯得格外高興,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