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中地區傳統民居的樣本研究
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
作者:惠晴 呂紅醫
摘 要:滎陽油坊村秦氏舊宅古民居群是河南豫中傳統民居的優秀範例。通過對其建築群總平麵布局、重要單體建築形製、結構及裝飾特征的調查研究,詳細分析了以秦氏舊宅為代表的豫中地區清代民居的基本特色,為豫中地區民居的地域性特征的確立提供了較為詳實的實物例證。
關鍵詞:秦氏舊宅;古民居;考察報告
Abstract: Qin’s old Dwellings in Youfang village of Xinyang county is an excellent 米odel of the traditional vernacular house heritage in the 米iddle of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layout, plane, fa?ade, structure and decoration of the Qin’s old dwellings, w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of Qing dynasty in the 米iddle of Henan province, and provide concrete case for the study of Hen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Key words:Vernacular Village;Integrated Preservation;Ecomuseum;Zhuge Village
中圖分類號:TU-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2)-04-65(8)
滎陽秦氏舊宅古民居群位於滎陽市高村鄉油坊村,距鄭州29公裏。目前,油坊村保留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有10餘處,最早的是明代建築,其他大多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幾乎全是“前客廳,後樓院”的四合院格局,其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是當時一代武學大師(秦成宗是滎陽萇家拳創始人萇乃周的弟子)的宅院和秦氏宗廟兩處。其中秦成宗的宅院又稱秦氏舊宅,修建於乾隆三年,目前已被列入到河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曆史沿革
油坊村明清古民居群的主人主要為秦姓,來自於山東鄆城。據秦氏家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山東舉人秦景瑗到當時的河陰縣(現滎陽境內)任教諭,落戶到現在的油坊村,隨後數百年的繁衍生息,秦姓在清乾隆時期達到鼎盛,並築成秦家寨堡。
據訪談,秦家寨堡建成初期是三十六丈見方的城堡。寨堡四周有高大的夯土寨牆,四角均設平台(曾用作炮台),城牆外有寨壕,寨門上方有一門樓。寨牆左右各6米矮牆,稱為“花牆”,花牆東西兩側為水塘。東水塘向南有南北走向的道路,直通大街。距大街約15米處有石牌坊,寨牆內側沿牆腳有3-5米寬的馬道。兩條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小路將寨堡分為四部分。寨堡內還建有私家花園觀花樓和私塾等。
隨著曆史的變遷,這些古民居建築或因自然或因人為原因而遭到破壞,目前寨牆已不複存在,古建築也僅遺存10餘處,以秦氏舊宅為主的古民居群保留得相對完整。
2 秦氏舊宅建築綜述
2.1 整體格局
秦氏舊宅又名秦成宗宅,自南而北共兩進院落,為前客廳後樓院式布局形式。第一進院稱大廳院,為四合院式布局,以正中的堂屋(廳堂)為中心;第二進院亦稱堂樓院,因其東、西、北三麵均以三層堂樓圍合而得名。
整個建築群呈現較為嚴整的四合院格局,遵循 “前堂後室”的規製,北高南低,氣勢雄偉,具有典型的豫中地區民居建築厚重、凝練的風格。
2.1.1 大廳院
大廳院由倒座、東西廂房和堂屋組成,南北長約9米,東西寬約5米,為規整的四合院式布局。大門辟於倒座東部,以東廂房南山牆作為照壁正對大門,磚雕較為精美。西廂房南山牆與倒座北立麵西側用一座月亮門相連接,門後原為一個小花園,月亮門四角有龍形石雕,雕刻十分精美。
整個庭院為青磚墁地,僅在西廂房門前植有臘梅一株,雖有數百年曆史,但至今依然枝繁葉茂。現為省級重點文物。
2.1.2 堂樓院
二進院亦稱堂樓院,主要為內眷使用。由堂樓、東西廂樓圍合而成,較一進廳堂院更為寬闊,也更雄偉。整個庭院東西寬約5米,南北長約11米,中心為一方形水池。
堂樓居中,坐北朝南,由家族中長者居住。東西廂樓由晚輩居住。堂樓最高,東廂較西廂稍高一些,較好地體現了傳統住宅中“父子有親、長幼有序”的倫理秩序。
據考證,堂樓與東西廂樓間原有連廊相連,廊寬逾1.2米,現已不複存在。
2.2 主要單體建築
2.2.1 屋宇式金柱大門
秦氏舊宅的屋宇式金柱大門坐北朝南,坐落於秦氏舊宅東南角,與倒座相連。門麵闊一間,五檁進深,立麵從門枕石到屋頂花脊高7.9米,屋頂高出倒座0.4米,十分醒目。屋簷下有簷坊三層,繪有彩繪,現今不存,簷坊兩側各置一個垂花柱,垂花柱與簷坊有雀替相連,雀替已不存。
秦氏舊宅屋宇式金柱大門裝飾簡易大方,原有一匾題為“樂善好施”,現已不存,簷枋原有彩繪圖案,現今枋心空白,僅留有木質的錦枋線將枋心突出。門枕石通叫法門墩,長方形造型便於落座、歇腳,簡易實用。
2.2.2 兩層高的倒座
秦氏舊宅倒座五檁樓層式建築,磚木混合承重。建築麵闊8間,通麵闊23米,進深1間,通進深4.8米,平麵上分為兩個部分,以大門道為中,門樓西側麵闊五間,稱為“明三暗五”。中間三開間較大,全部打通敞開而不隔,當心間開一個門,兩次間開牖窗,兩稍間很窄,東南方稍間做大門道,門樓西側麵闊三間,中間開門,兩側開牖窗,稱“一明兩暗”。門樓東側的倒座部分是庭院之外的附屬用房,現已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