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養豬寶典(1 / 2)

張濤目視遠方山巒,語氣堅定的說,不行!我得為村裏做點什麼,改變鄉親們養豬的陋習。

可幾百上千年鄉親們都是這樣養豬的,你又有什麼辦法讓他們改變呢?猴子驚訝地說。

近來我看了一些有關養豬方麵的書籍,對養豬技術也頗有了解。我準備針對村裏養豬的弊端歸納整理出一套資料來,然後在村裏作個宣傳。猴子,你文化功底好些,到時多幫襯一下。張濤信心滿滿的說。

行!沒問題,濤哥你隻管吩咐就是。猴子爽快地說。不過,他心裏卻有些猶疑與好笑,濤哥怎麼莫名其妙想起幹這事來了呢?這事能成嗎?鄉親們的習慣能憑一份資料說改變就改變得了嗎?

張濤立誌改變村裏養豬的陋習,那是因為從小到大他是伴著豬長大的,其記憶裏有甜蜜,更有辛酸。沒有這溫順、可愛的豬,就沒有他現在的一切,這話的確一點不假。十幾年來,是豬維持他一窮二白的家庭,供他吃穿和讀書,而豬的背後則是憔悴、疲憊的父母親。

農民的日子不都是這樣的嗎?農民的生活哪裏能離得了豬呢?一直以來張濤都糾纏一個問題,農民與豬,豬與農民究竟有何不同呢?他們究竟誰更快活呢?每當想起這問題,又百思不得其解時,他就會覺得自己衝裏所有的鄉親們都會幻化成一頭頭瘦不拉嘰的豬,正滿山遍野拱土尋食。生活不就是那一把把犀利的屠刀嗎?那一片土地不就是屠宰場或者說埋葬鄉親們的墳墓嗎?

下衝喂豬以草為主,配以潲水,輔之粗糧。豬食都以柴火燒熟。

山衝養豬有一大優勢,那就是可用上不要錢的野草與柴禾。滿山遍野的野草與柴禾似乎是專為養豬而生。尋草砍柴往往都是小孩子的事。

張濤家沒勞力下井賺錢,父親是民辦教師收入低,家境窘迫,完全靠養豬養家。家裏不僅養了豬婆,還養了肉豬。這使得砍柴禾與扯豬草的任務由及繁重。張濤小時候最惱火做的就是這些事情,尤其是扯豬草,他認為這事挺丟人的,是女孩子幹的活。

不過,惱火也得做呀,誰讓你是農民的兒子呢?懂事的小張濤隻有硬著頭皮,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幹起這光榮而偉大的事情。好家夥,這一幹呢,就是十幾年,豬草籃子是初中才丟的,柴刀是高中學習緊才放下的。

七、八十年代尋草砍柴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村那麼多的豬日日哀嚎著要吃草,吃得白白胖胖的,又讓鄉親們宰了吃它的肉。鄉親們為了有肉吃也便更加瘋狂的去扯草。可是村 子就這麼點點大,這塊巴掌大的土地又怎麼承受得了這麼多人和豬的瘋狂掠奪呢? 於是村裏的路邊、田埂、土壁、溝渠、山野等可能長草的土地上,被鄉親們扯得光溜溜的,比火過不留痕還徹底。有些青草鄉親們更是用隨身帶著的小鏟連根拔起,可謂是扯草不留根,春風吹不生。

扯遠了,話題拉回。幾天以後,從學校回來的張濤拿著一把信紙興奮的對猴子說,看!猴子,這就是我整理出來的養豬寶典。

猴子接過信紙一看,哇!都幾十張紙呢,每頁紙都寫得密密麻麻的。張濤這種心係鄉親們的博大胸懷,讓猴子對他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走!猴子,我們小學刻蠟紙去。張濤與猴子整整刻了一天,才把蠟紙刻好。

印刷的時候,虎子他們都過來幫忙了。忙活了近三天,花了二百多元的紙和油墨,才把四百多本《養豬寶典》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