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是我四年級的時候(聽起來好遙遠),才開學不久就到我生日了,白鴿姐姐給我買了28元的口琴(好像是媽媽付的錢),不太高級,連吹奏指導書我都沒見著。口琴不高級人要高級,沒錢學我自學!口琴怎麼可能一定就是歡快的、浮躁的聲音呢,我要做個全能,對,如果我再會演奏樂器,那一定是全能了。
口琴有24個孔,摳字眼兒的人會說是48孔,因為一個孔分為上下兩格。所有口琴都是有吹音和吸音,兩隻手拿著口琴移動,頭不用動,我的口琴是銀色的,正麵寫著一排特別漂亮的花體英文,“inconceivabie”我看不懂,隻知道好看。銀色口琴,閃閃發光,還有這麼漂亮的字,我太喜歡了。
我不想說學會口琴有多艱苦,也不想說我堅持不懈,更不想說多虧了誰誰誰才有今天的自己之類的話,我不做普通人,我不說做作的話。我憑借我對音樂的熱愛去學,我就算隻會單音吹奏法,我也至少會了。口琴是外國人發明的,可是它原來是由中國名族樂器演變而成的。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而且在我們中國,但第一個爬上去的卻是個老外。口琴雖然不是中國人所發明,但中國人,也可以吹好它!
最先會吹的是《送別》,準確的說,最先會的是看譜子。接著會吹《小星星》《飛吧,飛吧》《小蜜蜂》,三首曲子最高音隻是中音部la,最低音是中音部do。簡單的調子不學就會,但是太幼稚,所以要升級。一個上午我才會吹了《踏雪尋梅》《鈴兒響叮當》整首。
會吹簡單的歌曲是第一步,但大多數就是瞎吹。瞎吹比循規蹈矩的演奏好多了,瞎吹也是很好聽的呀。我懶得記我吹的是什麼玩意兒,其實我也不知道我吹的是什麼玩意兒。有時我會為我寫的詩詞作曲,才作完下一句就忘了上一句,這麼玩是徒勞的,可我是孩子,我愛怎麼玩會怎麼玩。
口琴是我的朋友,我可以在不開心的時候演奏一些傷心的曲子,雖然它安慰不了我,但它不會讓我的心情雪上加霜。
四年級活動特別多,額外的考試也特別多,好學生不愛學習是有原因的,越優秀,壓力越大。如果你想奉承其他好同學,隻會拍馬屁拍到馬腿上,他們會說成績好壓力大。先寫所有學生都要寫的作業(一天三張試卷算少的了),在寫語數英三門的培優練習(一天三篇閱讀,這僅僅是語文),最後隻剩兩個小時到深夜十二點了,要寫用來參加比賽的作文。最可怕的是,在快要被作業折磨瘋掉時,學校一會兒舉行一年級入隊儀式,一會兒鼓號隊表演,起早貪黑的練習、彩排,我們真的要累垮了。
我那段日子常常吹口琴,《送別》《五月的夜晚》都吹爛了,耳朵聾了都會吹。
漸漸地,我會吹了各種歌曲,我又升級了,學會了《大魚海棠》片尾曲《大魚》。後半部分譜子是我自己寫的,會唱就知道調子。會唱歌,還要愛唱歌。
一個口琴,吹出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