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賑災基金會
雖然朝會上決定成立一個相對獨立的賑災衙門,不過組織架構、和運行模式大家都很陌生,沒有現成的例子可用,所以需要朝臣下朝後仔細思慮。李績建議道:“錢塘侯孫觀精通雜學,對於這個專門賑災的衙門,想必錢塘侯能夠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議,陛下能否告知錢塘侯,讓他盡可能的做一個規劃供朝廷參考?”
李治讚成李績的話,道:“對,孫愛卿雖然對朝廷和各衙門的……運轉不熟悉,但是,他一定能夠給朝廷一些好的建議,這樣綜合起來,這個賑災衙門的規章製度就更全麵,能夠更好的起到它該起到的作用。”
這邊,孫悠然正在考察洛陽港口。洛陽自古以來作為華夏文化和地理上的中心,而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水運的重要性就變得非常顯著,洛陽作為天下之中,溝通關內帝都長安和運河沿線的重要城市,港口每天都異常繁忙,孫悠然無意中聽到商家抱怨才決定去實地看看。
現實確實跟商家抱怨的一樣,雖然港口有大量的搬運工在幹活,可是船隻多,貨物數量大,搬運的人手不夠,這還是春季,要是遇到行商旺季和朝廷稅糧時候,人手更缺少。
孫悠然一向都是願意為國出力的,當然,在為國出力的同時更夠為自家撈點好處那更完美了,這次考察洛陽港口就是典型的懷著雙贏的心思來的。洛陽港口如果吞吐貨物的量更大速度更快,那自家在江南甚至今後嶺南運貨物到洛陽,或者從洛陽轉運長安更方便快捷。為什麼不直接從水路到長安?因為中間有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就是砥柱中流這個成語中的砥柱,它的存在使得從洛陽到長安的水路變成了鬼途。朝廷使用這條河道運糧,就算做了種種措施,每年依然有許多纖夫失手丟掉性命,許多船隻船毀人亡。孫悠然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重視生命的後世人,當然不願意使用這樣的方式,而且他今後運送的貨物大多是昂貴的,翻船帶來的損失比從陸路到長安的耗費還要大。
現在孫悠然有點理解曆史上的李治大部分時間呆在洛陽了。除了其他原因,相比長安,洛陽水運陸路都比長安方便得太多,而他在位時大唐正是最強盛的時候,雖然後期天災頻繁,國家也還算穩定,這樣的國家政治中心當然應該是交通發達貨物易於流通的洛陽而不是畏首畏尾擔心別人攻打易守難攻交通不便的長安。其實按孫悠然的看法,大唐開國時勢力弱小
,選擇長安這樣易守難攻的城市為首都是理所當然的。李治時期由於祖訓和擴建洛陽花費巨大,長安任然作為名譽上的首都而大部分時間在洛陽辦公也是正確的。哪代國力真的衰弱下去了,再回長安也不遲,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雖然現在李治還沒有移居洛陽辦公的想法,不過孫悠然覺得有機會跟他提上那麼一嘴也是好事,不過要先在洛陽有個莊子,這樣跟著過來才能夠繼續自己的悠閑日子。
莊子的事情暫時還不用考慮,畢竟家裏的錢大部分用來買地了,但是洛陽的港口應該先在就擴建起來。
孫悠然在港口轉悠了半天,然後就由李湖代筆草擬了一個擴建洛陽港口的報告通過楊騫的渠道發回長安。
在報告送走一天後,楊騫就帶來了李治詢問籌建賑災衙門的建議。孫悠然見到楊騫時還以為是李治回複擴建港口的公文,笑道:“楊兄這效率真高啊,這麼快就有了回複。長安到洛陽有八百裏,難道用的是日行千裏夜行八百的寶馬良駒?”
楊騫一頭霧水道:“什麼效率高?還有,日行千裏夜行八百的寶馬良駒隻存在於傳說中,現實中的馬可沒有這麼厲害。”
孫悠然道:“就是你辦事速度快。至於寶馬良駒西邊倒是有,我們國家一直都有閹割馬匹的傳統,又沒有正經的培育馬種,所以馬匹退化現象嚴重,馬的身高、速度、耐力、負重都越來越差。西邊有些國家很早就開始培育馬匹,現在人家的馬確實是好馬。真要是兩天從洛陽到長安跑個來回還是可以的。”
楊騫順手把密封的信件交給孫悠然喜道:“還真有這樣的馬?錢塘侯,能不能指點指點在下弄到一匹這樣的好馬啊。”作為一個騎兵,還是騎術精湛的騎兵,對於好馬的喜愛一般不下於對於美女的喜愛。
孫悠然笑道:“這樣的好馬在西方的國家也很少,所以價格上是相當的昂貴。當然,如果我大唐的商隊拿自家獨有的珍貴物品去交換,可能會便宜很多。但是,大唐現在有能力安全到達那邊的商隊幾乎沒有,所以現在這事還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