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十九首》借助各種物象從多方麵表達自己對生命的觀點,這些觀點讓人難免會對生命產生哀歎。如果對於生命的短暫來說,詩人隻是感傷的話,那麼對於死亡而言,此時詩人的內心則充滿了恐懼。《古詩十九首》從黃泉、墳等物象來表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於死亡的恐懼,在死亡麵前,所有的人都會有無限感傷。“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這種場景令人難忘,在未來的某一天,自己本身可能也會成為“千載永不寤”的其中之一,這怎麼能不讓人感到焦慮與憂傷呢?
《古詩十九首》的創作文人們承受著精神和仕途兩個方麵的雙重打擊,在這樣的境地中隻能在肉體層麵上來放縱自己,尋求安慰,及時行樂,借助外界的事物來麻痹自己,用酒、色等來麻醉自己的思維,壓抑自己悲憤的情緒,減少自我對生命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思考。“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蕩滌放情誌,何為自結束”(《古詩十九首·東城高且長》);“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這種借助外界及時行樂麻痹自己的做法,實際上是對自我的一種摧殘,不但不能使自己解脫,反而讓自己更加傷感,也可以將這種行為看作是對自我生命意義的一種重視。用表麵的消極、悲觀,來襯托內心深處對於人生、生命的強烈的留戀和追求。
(三)對生命價值的追尋與探索
古代文人大多不有著憂國憂民的人生理想,“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9,很多文人士子在這種理想人格的支撐之下,積極投身社會,為國家的建設貢獻力量,自覺擔負起對國家的責任,以自己的知識、智能為社會服務,成就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死亡麵前,每個人都是渺小的,我們終將麵對,正是因為這有限的生命督促著人們去尋找一種使生命延續的方法,即當我們的生命走向盡頭以後我們的價值依然存在。生於社會混亂環境中的《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們,在這樣的環境中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黑暗的社會現狀摧毀了他們為國盡忠的遠大理想,並使他們的內心出現了無法消去的挫敗感。但這並沒有使士人們就此消沉,他們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尊嚴和一種對待人生的積極態度。
注釋:
[1]南朝·梁 鍾嶸《詩品·古詩》
[2]南朝·梁 劉勰《文心雕龍》
[3]明 陸時雍《古詩鏡總論》
[4]東漢 王充《論衡》
[5]餘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6]東漢後期興起的一種用來評判文士的能力的製度
[7]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貴族等對宦官亂政的現象不滿,與宦官發生黨爭的事件
[8]《論語·裏仁》
[9]《孟子·盡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