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古詩十九首》看漢末文人的生命意識(2 / 3)

(三)思想背景

自漢朝建立之後,它的政治經濟在漢武帝時期達到鼎盛。自從宣帝後,由於政治腐敗,逐漸走向衰落。王莽懷著美好的願景對政治經濟進行了改革,最後卻以失敗而告終。從此以後,漢朝徹底走向敗落。至漢末桓、靈帝的時候,朝政腐敗,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各種矛盾逐漸產生,思想複雜,在瘡痍中萌生著新的生命。在學術文化上,劉歆以《易》為群經之首,倡今文經學,表現出信古而求真的思想,繼之王充提出“疾虛妄”4的唯物主義觀點,反對“天人感應”的迷信思想,從理論上進一步粉碎了董仲舒那套“三綱五常”,“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基礎。隨著玄談的興起,道、名、法、縱橫各家思想有所抬頭。文人的自覺意識在這種變化之中不斷增強,文學創作觀念以及文學創作目的均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具體來說,文學創作思想從言誌向緣情轉變,創作目的從功利走向非功利。正是由於文學內外部因素的多方作用,各種思想火花的碰撞,漢末文人創作舞台上五音繁會,色彩斑斕,流溢在詩歌中的詩思詩情,帶有濃厚的人文意識,表現了與前代不同的思想風貌。

二、生命意識

(一)生命意識的覺醒

東漢初期,當權者采用的選官製度為寒門士子帶來了入仕的希望。但隨著政治的腐敗,宦官與外戚控製了政權。在東漢後期,權貴掌握了政府官員的任用,在這種黑暗的政治環境下,用以選拔人才的察舉、征辟製成為了一種形式。此時,王室貴族把持著權力,知識階層被“邊緣化”,並不擁有思想與學術的人掌握者國家的命運,而擁有自己思想的知識分子無法為國家的建設出謀劃策。一向清高的知識階層在這種形勢下,他們仍以崇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同時也以此道德要求來看待他人,因而社會上便有了這樣的一個群體,他們有相同的人生觀、道德觀,卻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正如餘英時所說“士之群體自覺”5。這樣的群體不斷發展,形成一定規模,他們用自己的標準來評論朝政,指責當權者的不足。一時間,對當朝政治的“清議”6形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清議”本來是在察舉、征辟製度中提出的,用來評判文士的能力的,而現在卻被處於失意中的文人用在了評判朝政上,而且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清議”的盛行使得文人處於“黨錮之禍”的沉重災難中。

在“黨錮之禍”7的打擊下,擁有思想與學術的知識階層被權力中心徹底邊緣化了。士人們為國效力的道路徹底被堵死,他們也由開始時的兼濟天下轉為獨善其身。在這種思想的轉變之下,便產生了一種生命易逝的感歎。死亡是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的現實,是生命的終點,而對死亡的態度則是生命過程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它體現了對生命的易逝,人生無常的一種觀點。

(二)對死亡的態度

《古詩十九首》在我國文學史上首次將生與死以詩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生與死也是古代文人比較關注的話題之一

《古詩十九首》中處處都可以體會到死亡的氣息,“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作者借身邊的景來抒寫心中的情,來表達對死亡的一種態度,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自然是永恒的,這種思想在《驅車上東門》中尤為明顯,詩中描寫了這樣的場景,在秋風中詩人走在種有白楊林的墓地裏,內心油然而生了一種悲傷的情緒:已經死了的人在地下不會再醒來,活著的人在現今的社會中也過著一種朝不保夕的生活。詩人在對死亡的態度上有著深刻的認識,感受到了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在死亡麵前也不必卑躬屈膝的乞求,毅然地說出了“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的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