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常態”助推新發展(2 / 2)

適應新常態 把握新機遇

重慶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戰略節點,建設長江上遊經濟中心、國家中心城市和內陸開放高地既麵臨眾多機遇,也存在不少挑戰。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工業增加值增長12%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和進出口總額均增長16%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碳排放均下降1%,主要汙染物減排達到國家學術性要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2%左右。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5%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製在3%左右。

黃奇帆指出,隨著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重慶全市可持續發展機製初步形成,區縣和市場主體活力得到激發,各功能區域呈現出相互支撐、優勢互補、協調聯動相適應的新局麵。重慶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圍繞長江上遊商貿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設目標,堅持生產性與生活性,服務業、傳統和現代服務業並重,完善市場體係、增強集聚功能,推動服務業跨界發展、創新發展。大力發展新型服務貿易,依托“渝新歐”和鐵路口岸的新機遇,大力發展平行貿易,擴大對歐進出口貿易。充分利用保稅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吸引國內外進口商家入駐,豐富展銷品種,創新交易機製,做大交易規模。

同時,推進保稅區貿易方式創新,發展融資租賃、進境入區維修、委內加工、離岸貿易等新型業務。優化跨境電子商務平台綜合服務和流程監管,降低交易成本、便利企業交易,吸引更多線下交易轉線上、商貿企業上平台。加快兩江國際雲計算產業園、渝北仙桃大數據穀等園區建設,引進一批租用服務器從事數據存儲、處理和外溢業務的公司,形成基於數據服務的產業集群。

引領新常態 呼喚新作為

報告中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支持民辦教育發展,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構建多元化辦學格局。加大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力度,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平等入學,促進孩子成長機會公平。深入推進平安建設,依法治市。深入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市委實施意見,以認真精神、從嚴舉措,完善長效機製,打贏作風建設“持久戰”和“保衛戰”,不斷改進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深入開展“五個專項行動”和“十個專項整治”。順應社會結構的新變化,堅持係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促進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今年,擬投入277億元,重點辦好25件民生實事。適應就業市場新特點,優化就業政策和環境,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和困難群眾就業,引導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依托樓宇產業園和小微企業創業基地,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快推進全民參保登記計劃,促進社保由製度全覆蓋轉向人員全覆蓋。

實現上述目標,要按照市委提出的“有定力、善作為,轉方式、提質量,重統籌、促公平,防風險、補短板,打基礎、可持續”要求,全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把握好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圍繞法治政府建設目標,加快建設管理規範、運行高效、服務勤勉、施政廉潔的人民政府,不斷推進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治理水平。推進依法行政,嚴格依法辦事。強化權力監督,抓好廉潔自律。堅持用製度管權、管事、管人,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製約和監督體係。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真誠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充分尊重司法監督,主動接受公眾和輿論監督。

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是重慶市政府對全市人民的莊重承諾,在新形勢新常態的同時,也為自身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構建長效機製,持續改進政風和施政所向,乃民之所望!

新常態賦予新使命,蘊含新機遇,呼喚新作為。推動經濟平穩持續發展,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實現社會和諧安定,需要眾誌成城、合力向前。重慶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重慶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圍繞“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經濟社會新發展” “全麵推進依法治市”主題。敢於擔當、積極作為,統籌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方麵工作。落實功能分區配套措施,推動五大功能區域協調發展,不斷開創“科學發展、富民興渝”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新局麵,奮力抒寫偉大“中國夢”的重慶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