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的獨處
朝花含露
作者:陳億
遇見《我與地壇》,是在高一的課本上吧,節選。很安靜、很樸實的文風,描摹著那個長久被人遺忘的古園和園子裏你我他的故事。略帶陰鬱的氣質,起起伏伏懷念著過往,思考著始終也無法琢磨透徹的人生。不喜歡被老師要求著分析這兒那兒的精妙之處,隻是單純地一遍遍讀著這些文字,想象著園子裏、命運裏發生的一切,體會一次次的觸動和感傷。
後來,在圖書館又看了一部分,但零零落落的,總是沒有看完。也許,生命不息,體驗不止,《我與地壇》,我們每個人和心裏的某一寸土地之間的緣分,原本就沒有所謂的開頭和結尾吧。
現在再讀《我與地壇》,看著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史鐵生,在這曆盡滄桑等待了他四百多年的古園之中,記錄著所見所聞所遇的人與事,訴說著宿命與抗爭,生存與死亡,改變和永恒……仿佛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經曆一般,感慨不減當年。
一個人在地壇待著,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這一切原本應當是寂寞的。但史鐵生與地壇,在這寂寥的描繪背後,我看到了生命的旺盛和故事的溫暖。一個人的世界,因為這些妙趣橫生、富有生機的風景,因為這些或喜或憂的園中過客和他們的故事,而變得熱鬧盎然起來。
獨處的好處,許是我們的感官會變得敏銳吧。“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會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這樣的生機,就隱藏在這座破敗的園子中。看似荒涼,實則熱鬧。
讓我想起假期裏,一個人在陽台上發呆的時光:晾衣架上一隻蜘蛛正在微風中固執地結著網,對麵人家鴿子飛行的路線又有了變化,城市夏天雨夜裏竟還能捕捉到蛙鳴,春天裏野貓嬰孩般的叫喚更是常見。還有便是,在單位附近的小區裏溜達時,常常聞到的花香和遇見的綠意。鋼筋水泥的世界裏,原來也有這麼多生機。人終究是源於自然的,一天的倦意,所有的抱怨,在這些清新的小生命麵前,忽然就全都放下了。
於史鐵生而言,行動不便的日子,在人口密聚的城市裏,能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作為生活的依托,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於我們而言,健全的身體反而讓我們在日複一日的謀生中忘記了自己為什麼出發。還好,總是會有一個人的時光,也許落寞,卻可以看到平時忽略的風景,回到自然的原點,拾回心靈的寧靜。這時候便會想,日子永遠都這麼單純該有多好。但是,即便是史鐵生,為了生活,還是要寫作謀日子啊。生活所有的挑戰,我們無法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