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唱《健康歌》時,我扮演老爺爺,通過各種誇張的肢體動作來表現這首歌。幼兒開心的表情都表現在了臉上,都想來跟著我動動跳跳。幼兒在體驗之後都去找小夥伴一起表演,一個比一個誇張,個個臉上樂開了花。我深深感受到孩子們表演的渴望。通過對這首歌的學習,不僅增長了知識麵,而且能提高身體協調性和合作能力。這樣,應用多種手段有機的結合,互相滲透,提高了幼兒對音樂的興趣,使幼兒多方受益。
四、語言是音樂教育的重要條件
音樂和語言有著緊密的聯係,語言是開展音樂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該把語言貫穿於音樂教學活動。在進行音樂教學活動時,要有目的地去引導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例如在幼兒聽完一首歌後,教師應給予幼兒足夠的鼓勵來引導幼兒講講自己的感覺和對歌曲的理解。這樣,不但給予了幼兒自由表達的時機,又滿足了他們想說的願望,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能力。教師還要正確處理語言和音樂的關係。如在教授歌曲《小樹葉》時,我先和幼兒玩一個遊戲,讓幼兒打扮成“小樹葉”,我則扮成“秋風”,“秋風”一吹,扮演“樹葉”的幼兒就到處飄呀飄,當風停止時,讓他們講一講,小樹葉離開樹葉媽媽後可能會飄到哪裏。教師還應將音樂和語言有機結合,努力做到把發展幼兒語言能力有機地滲透到音樂教學活動中。如:欣賞小格桑的時候,當幼兒初步感受了音樂所描繪的學習解放軍叔叔保衛祖國的誌向後,讓幼兒根據音樂進行自編故事,互相講述,這就給幼兒創造了一個想象的空間和說話的語境,幼兒可以憑借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編出自己喜歡的小故事。這使幼兒享受到了表現自我的樂趣,同時發展了幼兒的語言。
五、音樂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機結合
音樂教育對幼兒的心理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為教師應當不斷挖掘音樂教學活動中的心理教育資源,深入了解幼兒心理,緊密把二者相結合。
一方麵,教師應該注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實際上,課本上的音樂教育內容中就已加入有關心理健康的東西,比如講文明、有禮貌、懂謙讓、互幫互助等主題。但是,在實踐中,教師隻注重作品中音樂的意義,而忽略了對主題的深入理解和挖掘,這也在無形中造成大量教育資源的浪費。
另一方麵,教師需要不斷提升心理知識的儲備,並且能夠為每一位孩子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音樂活動是幼兒在音樂表達的一種形式,而從音樂技巧上來看,幼兒間的個體差異還是十分明顯的。每一位幼兒都有著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盡管其中可能會有比較相向的傾向性,但每一位幼兒他所帶來的表現都是獨一無二的。從這層意義上講,要讓音樂教育與幼兒的心理教育相結合,教師除了具有較強的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具備豐富的心理學知識,能夠很好的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並熟悉每一個孩子,能針對每一位幼兒所表現出來的症狀,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
總之,我們要不斷提高幼兒的興趣,在音樂教學中溶入真摯的情感,通過音樂激發幼兒的美感,讓他們把愛溶入音樂,讓我們共同探索,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功能,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麵和諧發展。
(作者單位:鍾樓區五星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