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軌跡》中展現的車輛、線路、橋梁、信號、站房等等固定和移動的設施設備,都形象地再現了一百多年來的變化發展。這些無言的設施設備中蘊含著許多非凡人物——孫中山、詹天佑、楊延寶、梁思成、林徽因……鐵路因他們而不斷改變,他們和一個個、一代代鐵路人不斷書寫著中國鐵路的曆史篇章。從中可見,其代表著當時鐵路技術的最高水平。如,1934年日本川崎工廠製造的SL7型蒸汽機車,又稱“太平洋”和“藍色之光”蒸汽機車的構造速度就達130公裏/小時,且於當年11月1日用於牽引長春至大連之間的“亞細亞”號高等級旅客列車。盡管不是“中國造”,但這種機車的速度卻雄踞那個年代的世界首位。在今天看來,80年前的中國就有這樣的列車奔馳,實在難以想象。
被兩根鋼軌串連起來、屹立在沈鐵局所轄範圍土地上的一座座車站風采各異,很有特色,有歌特式樣的、俄式風格的、日式特點的,更有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盡顯中國建築特色的車站。不論在舊中國還是新中國,在東北鐵路的建設發展道路上,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都是那樣耀人眼目、動人心魄。
透過這部畫冊所展現的沈陽鐵路陳列館所收藏的大量極其珍貴的曆史文物,我深切感受到了沈鐵領導在傳承弘揚鐵路曆史文化方麵的非凡遠見和作為,他們在收集、挖掘、整理、保護鐵路曆史文化遺產方麵,傾注了大量心血,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令人感歎的成果。但願今後有越來越多的鐵路人,關注愛護鐵路曆史文化,傳承弘揚鐵路曆史文化。
一百多年的沈陽鐵路曆史,浩瀚,迷人。要在《百年軌跡》這樣一本畫冊中讓人們從中盡攬“風雲曆史而無憾”,並非史料“加減法”可做到的。為妥善處理好這一關係,編者運用多種編排手法,在精心選擇史料的基礎上,藝術地將其融會於方寸尺幅間,既充分展現了曆史的縱深度,又充分展現了曆史的廣闊度。其最大限度地用形象性的圖片作為講述語言,而不是“圖不夠、文來湊”,精煉精美和境界博大的語言在其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無可替代功效。《百年軌跡》的封麵封底采用中性的棕色,也向人們傳達出編者客觀真實地再現曆史的編輯思想,真是匠心獨運。
閱後品味,蕩氣回腸。《百年軌跡》的確是一本集史料性、收藏性、可讀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教育性、啟迪性、警示性、鼓舞性的精致精美而又獨具特色的磅礴大作,更是中國鐵路文化建設進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