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員試描·羅伊(1 / 2)

2006年的夏天,繁盛熱烈一如往前。在無數人的注視中,布蘭頓-羅伊在第六順位被森林狼選中,隨即被送往波特蘭。他鬆了一口氣。

時間的負軸之上,他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爸爸是地鐵司機,媽媽在小學的食堂工作。他的籃球天賦在少時便得以顯現,他被家鄉的球隊挑選,代表西雅圖征戰AAU聯盟的比賽。在教練的教導下,他早早明白了父母的艱辛和他打球的來之不易,在每個AAU的比賽日,他拚盡全力,努力讓父母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他成了球隊的核心,聯賽的MVP。及至高中畢業,辛辛那提、堪薩斯和亞利桑那等名校的邀請信如雪花般紛至遝來。然而,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大玩笑。

如同他的哥哥埃德一般,他有學習障礙,對文字、題目的理解過程很慢,於是他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去閱讀思索。SAT(學術能力評估考試,類似於高考)成為了橫亙在他與籃球夢想之間的天塹,他與它反複纏鬥,直至毫無退路。試卷分數混雜著眼淚,染亮年輕的瞳孔。他的第四次SAT之旅再不成功就隻能去讀大專的背景下啟程。每天早上被定好的鬧鍾叫醒,窗外是永遠沒有亮透的暗藍色的天空。他必須在7點前趕到西雅圖港,為了生計忍受寒冷和泥濘賺取每小時11美元的微薄薪水,然後開車去接受家教輔導。無數張密密麻麻的試卷幅員遼闊地鋪展在他的世界裏。有段時間,它們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幸好這一次,他通過了。

因為考試,他直到2003年一月才進入大學,卻用了短短45分鍾就領會了華盛頓大學籃球隊的所有戰術思想,然後成了球隊不可或缺的一員。大學三年時光裏,他始終是一個優秀的團隊球員,但是他留給人們的印象也僅是如此。“甚至我們自己的球迷都感到疑惑,大家都知道他很棒,但為什麼他沒有特別高的得分數據和有統治力的比賽呢?” “布蘭頓所做的有時候很不明顯,”他的高中教練韋恩-佛羅伊德說,“有時候隻是一個傳球,默默地掌控著比賽,沒有耀眼的舉動,他做了很多那樣的事情。不懂籃球的人是看不到的。”

他不甘心。於是,當他的隊友們紛紛選擇參加選秀時,他留了下來,給自己多一年的時間。“這是個機會,就像是要麼沉下去,要麼遊起來。”那個秋天,在媒體見麵日上,他的教練奧馬爾對媒體說:“大家還沒意識到布蘭頓-羅伊是多麼得出色。”

世界很快就發現了,第四年,他把自己的表現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那些原本就存在於他的武器庫之中的招式,終於被他融為一體,淬煉得爐火純青。每個有比賽的夜晚,他在球場內恣意穿梭,來去自如。他以對陣亞利桑那大學的35分為賽季拉開帷幕,整個賽季,他場均上場31.2分鍾,拿下19.6分,5.8個籃板,4.1次助攻和1.3次搶斷,命中率達到了50.5%,年度最佳球員水到渠成。

於是,在這個年紀越大潛力越低越不被看好的時代,他打破陳規逆流而上。人在大四,他卻節節攀升,從預計的大三的二輪秀扶搖直上直衝樂透區的第六順位。

那時的開拓者百廢待興,紮克-蘭多夫仍在,更衣室一片烏煙瘴氣,監獄球隊的名號讓波特蘭人心中隱隱作痛。

羅伊踏上波特蘭的土地,他努力在這裏紮下根來,努力讓自己不被環境侵蝕。球隊把蘭多夫送走,扶持他成為領袖。他給波特蘭開拓者帶去了得分、組織、策應、防守,以及,希望。他仿佛有種驚人的魔力,把他的那些隊友們從失敗的沮喪和陰影中帶出,推動他們重鼓餘勇,全力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