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橋戰役
連載
作者:施向平
葉飛是個歸國華僑,原籍福建南安,1914年生於菲律賓奎鬆省一個華僑家庭,5歲時父親將他送回故鄉。12歲時,他到廈門讀書,在學校接觸到馬克思主義,從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他膽大心細,對戰鬥作了充分準備,努力做到每一個環節都不忽略。他一路仍在想著如何打好這一仗。
3月1日,部隊開到了建湖蔣營一帶作短暫休整,前進指揮所設在收城。
我大部隊開進了蔣營一帶後,派一個連在喬家莊負責警戒。這時駐湖垛的日偽軍有100多人,他們得到密報,新四軍有一個連的人馬在喬家莊,於是在清早趁大霧分東西兩路偷襲喬家莊。
警戒連奮起抵抗,很快打退了西路敵人的進攻。而在莊東麵,我軍發現較晚,戰鬥異常激烈。我一個班11名戰士,英勇戰鬥,相繼犧牲,最後一名戰士手握四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槍聲很快地傳到收城,廖政國立即派一個連支援,敵人很快被消滅。
這場戰鬥的勝利,保證了車橋戰鬥目標的隱蔽和最終的勝利。
部隊從蔣營到車橋,有水、陸兩路可行。因為蔣營與車橋中間隔著幾萬畝的綠草蕩,與陸路相比,水路近約十幾裏,更便於部隊隱蔽。葉飛和劉先勝等商量後決定取水道。
這時,寶應縣委已組織了幾百條小船停在蕩邊。月光下,千帆百舸,如離弦之箭,向對岸疾駛。
部隊過了綠草蕩,前麵盡管是水網地區,為了行動靈活,還是舍船而分南北兩路進發。
打援的一團和特務營等一縱按計劃從北路相機進入朱橋馬塘一帶,總預備隊也趕到了車橋北麵的趙揚莊。
就在北路一縱指戰員出發的同時,擔任主攻任務的七團和炮兵大隊二縱指戰員也分南北兩路奔向車橋的南北兩個方向。北路由一、三營和炮兵大隊組成,由七團團長兼政委彭德清和參謀長俞炳輝帶領;南路二營由七團副團長張雲龍和政治部主任蔣新生帶領。
由於寶應群眾事先疏通了道路,部隊行軍非常順利。
二縱陸續到達了車橋鎮西南飛機場和東北的小興莊一帶。
行軍最難的是炮兵大隊,雖然炮不多,但運起來很費勁。寶應縣委組織了150多名身強力壯的民兵幫助運送。一門山炮在水網地區無法運送,炮兵大隊長決定把炮拆下來。大家抬的抬,扛的扛,到了前線再安裝起來。
此時,葉飛率師指揮所到達了車橋東北隅的趙揚莊。我當地聯防隊為他們安排了一處小院子,這裏成了葉飛的臨時指揮部。
葉飛脫去潮濕的軍大衣,在一張大方桌上鋪開地圖,用紅筆在上麵勾畫起來。
“司令,喝杯茶暖暖身子!”劉先勝將茶杯遞過來。
葉飛微笑著接過來,說道:“怎麼讓你老哥來倒茶!”
“不客氣!”劉先勝擺擺手說。劉先勝長葉飛10多歲,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石潭區一個貧苦農家。他沉穩老練,有勇有謀,善於做思想工作,很受指戰員尊重。劉先勝很佩服葉飛的思想素養和軍事才能,他們搭檔雖然時間不長,但配合得很默契。
通信員跑了進來:“報告,突擊隊已攻進車橋圩內,他們的信號彈已發出。”
葉飛精神大振,連聲說“好”。他看了看手表,時間是淩晨1時50分,便下達命令:“發射信號彈,總攻開始!”
猛士突破土圩子
3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了車橋的上空,總攻開始了。
炮兵大隊在圩子西北角擺好陣勢,隻等命令一下,立即開炮。炮兵大隊有山炮一門,炮彈10多發;迫擊炮6門,炮彈30多發。炮雖然不多,但威力巨大,不但轟破了圍牆,還轟破了一些碉堡,給敵人以威懾。
以一師七團為主力的二縱攻城部隊,早已乘坐當地民兵安排的小船,利用茂密的蘆葦做掩護,帶了100多架爬城雲梯,逼近到車橋圩子。
“嘶——”的一陣聲響,一支火箭上了天,接著北麵、西邊進攻的部隊也都放出了火箭,大家跟著火箭向前衝。
在圩子的東北角,戰士們帶著各種器械,朝圩子匍匐前進,火力排的同誌早把機槍口對準了黑黝黝的碉堡眼。戰士們泅過寬7米多、深3米多的外壕。溝水冰冷刺骨,他們全然不顧,架起雲梯,依次而上。由於外壕寬又深,梯子放不穩,三連長劉興和戰士們一道跳下水,用肩膀頂住梯子,讓戰士們從他們的頭上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