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興海戰略成效顯著。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和省科技廳共同成立了江蘇省科技興海領導小組,統籌部署全省海洋科技工作。國家海洋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海塗研究中心,為沿海開發提供科技支撐。全麵開展了“908”專項調查與評價,基本摸清我省海洋“家底”。先後組建了“江蘇省海洋裝備產業技術合作聯盟”、“江蘇省海洋生物產業技術合作聯盟”等創新平台,推動海洋新興產業的技術攀升和產業協同發展。大豐海洋生物產業園被國家海洋局認定為“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範基地”。根據江蘇海洋特色和沿海開發需求,全省組織實施了多個國家重大海洋公益性專項開發。
海洋環境保護和生態修複力度加大。江蘇初步建立了海洋環保分級負責製,不斷強化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製度、竣工驗收及跟蹤監管,對新建的沿海工業園區和新設的離岸尾水排放口實行省、市、縣三級海洋主管部門在線聯動環境監控。“十二五”以來,經國家、省級組織評審的海洋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明確海洋生態補償金額超過2億元,與連雲港30萬噸航道工程項目單位簽署了9800多萬元生態修複補償協議。在海洋特別保護區的基礎上,獲批並建成連雲港海州灣國家海洋公園、海門蠣岈山牡蠣礁國家海洋公園和如東小洋口濕地國家海洋公園。加強海洋水生生物養護,開展了中國對蝦、文蛤、銀鯧、大黃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建設。
海洋預報減災能力逐步增強。江蘇省、市、縣三級海洋防災減災體係建設不斷推進,省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自主發布江蘇海域常規海洋預報,開展海洋災害預警,並編製海洋災害公報。開展了海洋漁業生產安全環境保障服務係統建設和麵向沿海重點保障目標的精細化預報試點工作,增強服務沿海、服務基層、服務漁民的舉措。全省已有海上觀測站點10個、觀測誌願船25艘,立體海洋觀測網初步建成。每年汛期海洋災害預警報在各級政府防災減災工作中作用越來越明顯。開展了沿海警戒潮位核定、海平麵變化影響調查評估、海洋災害風險區劃、海洋災害承災體調查、海洋防災減災宣傳、南通海洋預報減災示範區建設等專項工作,不斷夯實江蘇海洋防災減災基礎。
海洋監察工作紮實推進。江蘇全麵改善海洋維權執法裝備,中國海警2113船2013年正式交付使用,滿載排水量約1470噸,續航能力超過5000海裏,最大航速20節,是省內迄今噸位最大、裝備最先進、性能最強的執法船,已多次在釣魚島、蘇岩礁海域參與巡航。同時,在連雲港和南通兩市正在開展維權執法基地建設,努力提高海洋維權執法綜合保障水平。堅持開展“海盾”、“碧海”、海島執法等專項行動,執法監管範圍從養殖用海向海洋工程、海洋環保、海島保護、海底電纜管道保護、海洋傾廢等多方位執法領域延伸。
(責任編輯 王浩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