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我們講了關東的反董聯盟與董卓的是是非非,下麵我們來講講這個時期其它的割據勢力。
這裏我想先說說“關東”這個詞。三國時的關東一般指虎牢關以東,而秦、漢時的關東指函穀關以東,現在的關東指今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四盟市(蒙東源於東北),地處祖國東北方,自古以來,就泛稱東北,而明以後又俗稱關東,直到當代仍在民間盛行。
提起荊州牧劉表我想看過《三國演義》的都不會陌生,但大家了解的可能以老年的劉表為主(劉備來投靠時),對劉表是怎麼做上荊州牧的可能了解的人不是很多,下麵我們就來說說荊州牧劉表的成長經曆。
《三國誌》說:“(劉表)以大將軍掾為北軍中候。靈帝崩,代王叡為荊州刺史。”我們前麵說過,王叡是被孫堅殺的,王叡被殺後,荊州刺史的位子自然就空了下來,那朝廷就要補缺啊,於是就派了當時擔任北軍中候的劉表做荊州刺史。
當時荊州是個什麼情況,我想看過我前麵講到的事情,大家也能知道個大概!我們先來說說荊州的地理情況。三國時的荊州與現在的荊州市可不是一個概念!現在荊州是一個市,那時荊州可是一個州,比市可要大多了!曆史上的荊州是古九州之一,在荊山﹑衡山之間,轄境約相當於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粵的一部分(看看有多大,跨了現在的多少個省)。東漢時荊州分為七郡,即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七郡。荊襄九郡之說是因為後來從原南陽、南郡中分出襄陽、南鄉(一說章陵郡)兩郡才形成的。至於《後漢書》說的“荊州八郡”那是因為當時襄陽已經分出(“荊州八郡”是190年劉表去荊州赴任是蒯越對他說的),但南鄉是赤壁之戰後曹*從南郡分出的!所以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時,荊州是八郡!
在劉表上任之前,荊州刺史王叡可是被長沙太守孫堅殺了的,有孫堅這麼個主,你說劉表去荊州能安穩嗎?不過還好,趕巧豫州刺史孔伷死了,袁術表孫堅為豫州刺史,這災星走了,去除了劉表一個大患!而且孫堅在走前還為劉表的上任鋪好了路!殺王叡不用說了,不殺王叡荊州沒空缺劉表也來不了荊州。還有我們以前說過,當時荊州盜賊橫行,比如長沙盜賊區星的叛亂,那是被孫堅平定的,孫堅還越境平定了想在零陵、桂陽響應區星的周朝、郭石的叛亂,而後孫堅又殺了南陽太守張谘。被孫堅這麼一鬧,荊州的官匪們被孫堅搞得一塌糊塗,等孫堅一走,荊州沒了主心骨(刺史沒了嘛),自然荊州的官民希望有個有名望的人來管理荊州,而劉表就是那個人們期盼的希望之星!
《三國誌》說:“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也。少知名,號八俊。長八尺餘,姿貌甚偉。”這說明劉表名高貌偉!套用易中天教授的話就是:“(劉表是)帝室之胄、一表人才、黨錮中人、亂世名流!”我們以前也說過,在中國古代,人的出身和外貌是很重要的!劉表是魯恭王之後,地地道道的漢室宗親,人又長的高大帥氣,這種人走到哪都是受歡迎的。於是劉表來到了荊州,並請來南郡的名士蒯良、蒯越,希望得到他們的幫忙(語出《資治通鑒》)。
這裏要說個小插曲,劉表來荊州上任並不是一番風順的,孫堅雖然走了,但不要忘了,袁術還在啊,前麵不是說了嘛,袁術駐軍魯陽(魯陽是荊州的一個縣)。孫堅殺了南陽太守張谘後,袁術占據了南陽,《後漢書》說:“時,江南宗賊大盛,又袁術阻兵屯魯陽,表不能得至,乃單馬入宜城。”劉表是被江南的宗賊和袁術所阻,一個人一匹馬從宜城進的荊州(一般人恐怕還沒這個勇氣來上這個任)。《後漢書》又說:“(劉表)請南郡人蒯越、襄陽人蔡瑁與共謀畫。”按照後漢書的說法,劉表是請蒯越、蔡瑁參與謀劃的,但《資治通鑒》這時卻壓根沒提到蔡瑁(當然後麵會提到),卻多了個蒯良,可見司馬光對蔡瑁這個人可能是有點意見的,因為《資治通鑒》在寫這段時基本都用的是《後漢書》的說法,但這裏卻不大一樣!而大家可能也知道《三國演義》中的蔡瑁,與史書上的蔡瑁那差別還是很大的(這點我們以後會說到),歸其本源可能也是受《資治通鑒》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