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孫破虜傳(2 / 3)

這要說明的是,一般都認為華雄武功很了得,但那也是《三國演義》我們烘托關羽更了得而故意誇大的,實際華雄武功怎樣史書沒寫!還有三國時期主要是步騎兵作戰的年代,衝鋒陷陣的是士兵和下級軍官,主將處於保護地位。但有時為了攻堅挫銳,主將也要親冒矢石,以激勵士卒(比如孫堅在黃巾起義中的表現),但很少造成兩方主將對打的局麵。所以《三國演義》中動輒就單挑的場麵,史書上是很少見到的。三國時能見於史書的單挑,可能就隻有孫策單挑太史慈、呂布單挑郭汜等幾個而已!

在陽人大破卓軍後,孫堅本可乘勝追擊,但因有人挑撥使袁術對孫堅產生懷疑,袁術不發給孫堅糧草,這使孫堅焦慮萬分。當時,孫堅駐地陽人距離袁術所居魯陽一百多裏,孫堅連夜乘馬,直奔魯陽,拜見袁術,孫堅運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說服袁術,於是他的糧食危機得以解除,他繼續向董卓挺進!董卓對孫堅的勇猛頗為忌憚,於是派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並且讓孫堅開列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名單,答應保舉任用他們。結果被孫堅罵個狗血噴頭!(當時他隻是個掛名的豫州刺史,凡事還不得不聽從袁術的調度,能斷然拒絕如此利誘,可見他人品之高)

孫堅拒絕董卓的利誘之後就帶兵進軍大穀,此時他離洛陽隻有九十裏了,董卓見孫堅勢如猛虎,就一把火燒了洛陽西逃了(皇帝在反董聯盟成立之初(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初),就已遷都長安,而董卓是在初平二年四月到的長安)!於是孫堅進入洛陽,看見了被董卓糟蹋的不成樣子的洛陽城!洛陽變成了廢墟,當然不能駐軍了,於是,他帶兵返回了魯陽!至此,《三國誌》中對孫堅討伐董卓的戰爭的描述結束了,但因為《三國誌》寫得太簡單,對很多事都沒記載,比如說攻下洛陽後孫堅為什麼不繼續進攻而返回魯陽,還有那著名的“傳國璽事件”等等!所以裴注引了大量的材料來說明這些《三國誌》沒提到的事,下麵我們就來說說這些裴注所引的《三國誌》沒提到但很有名而且被《資治通鑒》所收錄的事!

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在張讓等宦官挾持少帝、陳留王逃出宮時,曾記載“六璽不自隨”,而在迎回少帝後又說“失傳國璽,爾璽皆得之”。這說明司馬光認為東漢時皇帝的禦璽有六顆,傳國璽是其中一顆,後來其他五顆都找到了,唯獨傳國璽沒找到!但這種說法與《三國誌》裴注的記述就有矛盾了,裴注引《虞喜誌林》說:“天子六璽者,文曰“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此六璽所封事異,故文字不同。”“傳國璽者,乃漢高祖所佩秦皇帝璽,世世傳受,號曰傳國璽。案傳國璽不在六璽之數,安得總其說乎?”這說明裴鬆之認為,傳國璽不在六璽之內,而且他是有史實根據的,這說明皇帝的禦璽有七顆,最重要的是傳國璽!而陳壽在寫《三國誌》時也正是看到了六璽與七璽的矛盾,所以幹脆有關禦璽的事情他就幹脆不寫,省得出錯,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陳壽下筆的謹慎!至於我為什麼寫“禦璽”而不寫“玉璽”,那是因為這禦璽並不一定就是玉做的,孫皓降晉時呈上的那六顆禦璽可是金子做的!裴鬆之對此評論說:“無有玉,明其偽也。”所以你看《資治通鑒》也隻寫作“傳國璽”,可見我們今天“傳國玉璽”的說法是不準確!至於孫堅得到的那顆傳國璽是不是《三國演義》中的那顆王莽時留下的“金鑲玉”,那我就不得而知了,感興趣的人可以去考證一下!